姜玉樓版《狩獵》創作完成後,於華來了。
去年,於華在魯院學習,從文字的成熟度到寫作技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在校學習期間,他完成了《西北風呼嘯的中午》的創作,並在《最文學》上發表。完成魯院的學習後,他又在《最文學》上連續兩期發表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自己在華夏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這些作品以對“暴力”的極度渲染震動文壇,由此,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先鋒文學的影響力。
接連完成多部作品,於華沒有膨脹。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比較物件,那就是姜老師。
姜老師那麼成功的人尚且如此低調,於華又哪來的底氣膨脹呢?
他這次來,是為了送兩部最新創作完成的中篇作品。
一部叫《現實一種》,一部叫《世事如煙》。
這兩部作品的出現,讓編輯部的眾人差點驚掉了下巴。
不出意外,兩部作品依舊延續了於華先鋒文學的創作風格。
《現實一種》的先鋒性十分突出,它徹底顛覆了倫理文化和人性本質。小說敘述的是兄弟互相殘殺,以消滅對方子患為目的的故事。在這篇小說中,於華以極為冷漠的敘述語調,講述了令人驚心動魄的“現實一種”,表現了理性的脆弱和荒謬,飽含著對人性兇惡的憤怒和焦慮。
編輯部對此的評價是:“《現實一種》是當代小說史上極為罕見的一篇表現人性暴力、徹底顛覆倫理的最具敘述強度和衝擊力的文字。”
另一部《世事如煙》與《現實一種》相比又有所不同。
《世事如煙》描寫了七個家庭和十多個人物的如煙世態,人物的某種宿命結局和飄忽不定的情態關係帶給我們一種潮溼、陰沉、難以捉摸的感覺。人物和景物的關係,以及他們各自的關係又都是若即若離、時隱時現的,小說的基調陰沉,節奏飄忽,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詭異多端。
如果讓現代的讀者去看,他們大概會評價於華創作這幾部作品時,多半有點大病。否則不會創作出這麼荒誕、殘酷、暴力和醜惡的世界。
可這樣的小說就是出現了,而且還是出自於華之手。
只能說,這個年代先鋒文學自有其特點。
從文學特點上看,這部作品沒有問題,屬於實驗性質的作品,發表後估計會很受評論界的歡迎。但讀者層面……如書中那樣殘酷的世界,真的適合讀者看到嗎?
負責的編輯就這件事詢問了姜玉樓的意見,姜玉樓道:“讀者不是小孩,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不需要我們告訴他們該看什麼樣的文學作品,不該看什麼樣的文學作品。”
負責稽核的編輯哪裡還不明白社長的意思,當即透過了於華兩部作品的稽核,剩下的只需要等待排期就好。
有了結果後,姜玉樓叫來了於華,告訴了他這個好訊息。
於華一臉憨厚地感激道:“謝謝姜老師。”
光看他的樣子,誰又能想到他熱情的外表下,藏著冷漠到殘酷的語言呢?
只能說人不可貌相。
姜玉樓誇獎他進步的同時,又為他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你在魯院的學習顯然沒有白費,文字中已然透露出獨特的個人風格,這無疑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冷漠與殘酷,這些看似負面的情感,若能在你的筆下被描繪得淋漓盡致,未嘗不能成為另一種深邃而引人深思的藝術表達。你的文字若能如此,必將更具魅力,引人駐足。”
“謝謝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