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的名頭非常大,素有“作家搖籃”之稱。
它的前身是文講所,成立於五十年代。在文學研究所的吸引下,一大批卓越詩人、作家、理論家、教育家、戲劇家走上研究所的文學講臺。
前世,於華、劉振雲、寫出《人民名義》的周梅森等著名作家也都是魯迅學院的學員。
此世,於華還沒有機會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因為想進入魯院學習,是需要雜誌社推薦和魯院稽核的。
現在機會擺在面前,於華肯定不會錯過。
“謝謝姜老師,我肯定不會浪費這個寶貴的名額的!”
於華眼眶通紅,說話聲音都有些哽咽。
姜玉樓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不用如此,你既然有心提升自己,我自然願意將推薦名額送給如你這樣有需要的人。”
他見於華還想說什麼,連忙繼續道:“不過今年的入學名額已經滿了,最近一期是在明年二月,你能接受嗎?”
明年二月,也就是87年了,左右不過幾個月時間,他等得起。
“我能接受,只是,入學前……”
“入學前你可以現在編輯部工作,雖然不算正式入職,但工資會按照正式工的標準給你。如果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問編輯部的人也行,問我也行。”
“謝謝姜老師!”
就在於華進京不到一週時間,新一期的《最文學》上市了。
這一期的《最文學》上市後,不僅受到了當下年輕讀者的喜愛和推崇,更是在文壇掀起了滔天巨浪。
年輕讀者喜歡《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的淺層表現。
改革開放後的華夏,巨大的活力與普遍的墮落同時出現,一個被物慾驅使的幾近瘋狂的時代,首先在都市拉開了大幕。城市的文化情緒、文化表達也透露出新的氣息。華夏的社會生活本身更是發生了重組。
王碩感受到了這種重組,更是用文學做出了最直接的表達。
如果換一個作家有王碩這樣敏銳的認知和判斷,那麼他很有可能成為嚴肅文學作家。可惜,王碩不是那樣的人,也不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新時期文學早期,文學的審美信念產生譁變,由追求崇高轉向褻瀆崇高。這是對特殊時期文學現象的一種反駁。在社會上掀起破除迷信、反英雄化、反假大空式的崇高的浪潮時,文學也站了出來,積極參與消解、褻瀆崇高。
原本,崇高作為文學信念與審美範疇,既是文學的一種藝術主題,又是文學的一種功能與精神境界。但當極“左”的欺騙與虛偽充斥其中時,它必然走向了反面。轉型時的文學在解構與褻瀆崇高時,其藝術方式形成有了變化。
有一批,或者有個別作家會用戲謔、調侃、嘲諷去解構崇高。比如王碩用小說的人物語言,妙趣橫生地直接嘲諷褻瀆崇高。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想讓老百姓做個夢玩”,“把生活中原本無意義的東西還原成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