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俠小說,在國內的傳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在上世紀50年代,國內曾經全面禁絕武俠小說,直至70年代末,才重印了《三俠五義》等公案小說。與此同時,金庸小說也開始半公開地流入國內,並被一些國內出版社盜印。
金庸小說初進國內,即備受歡迎,如學者王學泰回憶的那樣:
“這種光怪陸離的作品,已經久違了,一下子便點燃了人們的閱讀熱情。”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從港、澳、臺引進的所謂新武俠小說”的代表。但金庸於1981年、1984年兩次訪問燕京,較之於其他港臺武俠作家,他的小說實際上處於一種半解禁狀態。
同時,金庸小說被數十家國內出版社盜印,僅《射鵰英雄傳》就至少有7個版本。
這種熱潮,引起了文化出版部門的關注。以至於後來,文化部下達通知,重申新武俠小說的出版必須嚴厲控制:“未經批准的在製品,一律停排、停印、停裝“。
上世紀80年代對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出版限制,一方面是認為它們內容上有宣揚迷信、情節離奇、引導讀者逃避現實、人物形象單薄且雷同等問題;另一方面的原因不免有些過於冠冕堂皇。
當時,官方給出的說明是
“我國紙張資源奇缺……在這種情況下,過多地出版新武俠小說,勢必影響其他方面優秀圖書的出版。”
“讀者用於閱讀書籍的購買力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買了這本,就不買那本。對迷戀新武俠小說的讀者來說,必是棄好書於不顧,將錢用於購買武俠小說上,長此以往,將會殃及到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
實際上,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姜玉樓想要引進金庸的武俠小說並不困難,他可以走官方渠道。
這些年,他本人同金庸旗下的《明報》合作頗為愉快。他的多部小說這些年陸陸續續在《明報》上連載,價格還屬於比較優惠的那種。
所以,他能拿到金庸小說的連載版權和國內單行本的出版版權,想來這點面子金庸還是會給的。再者,他是拿真金白銀買版權,又不是白嫖,金庸即使不看僧面,看在錢的份上也沒有理由拒絕。
國內這邊也好說,前些年《武林》雜誌連載的金庸小說沒有版權,加上那時候華夏和英國沒有簽訂關於香江迴歸的正式條約,雙方都有顧及,停止連載也在情理之中。
可現在情況已經改變。
去年年底,中英已然簽訂了條約,加上金庸兩次進京,他的小說也是老人家喜歡看的,還禁止實在是沒有道理。
而且,他還打聽到一個訊息。
他聽王臺說,央視已經決定引進83版《射鵰英雄傳》(黃、翁版)。雖然時隔兩年,但這部電視劇在國內還是非常經典的。
為了引進這部電視劇,央視聯合了五十多個地方電視臺,共花費了12.5萬美金,依照此時匯率為110萬元的天價。
據說,王臺在會議上提出的時候是全票透過的。顯然,金庸的小說並不只在底層風靡,在上層依舊受歡迎。
當然,這也可能和這個年代的氣功熱有關。
總之,這個時候引進金庸的小說是穩賺不賠的,而且沒有風險。
因此,姜玉樓直接打電話給金庸。金老爺子如今六十一歲,年齡雖然大了,但日子過得卻越發瀟灑。小說是不寫了,《明報》經過他的妥善經營,卻是越發興旺發達了。
敘舊過後,金庸道:“小姜,你特意給老頭子打電話,難道是單純想找個人陪你聊天不成?”
“哈哈,金老爺子說笑了。”姜玉樓乾笑兩聲,說出了自己的目的,“其實,我是想和金老爺子聊聊你那幾本武俠小說版權的事。”
金庸聞言,不禁調侃道:“怎麼,你這個大文豪也看得上我寫的俗文?”
金老爺子這麼說是有原因的,武俠小說長期以來特別是自20世紀初開始,即被界定為“俗”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