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樓把路謠一通好誇,連他這個作者都有些懵圈,回想當初創作這部小說時,是這麼考慮的?中心思想是這些嗎?
然而,這些疑問並未影響到路謠的心情,他興高采烈地拍了拍姜玉樓的肩膀,感嘆道:“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還是你最懂我!”
“這麼說,路大哥是願意將這部小說交給我們《最文學》發表了嗎?”姜玉樓帶著一絲微笑,輕輕地拍了拍手中的稿子。
路謠豪爽地揮了揮手,“拿去便是。"
然而,他又帶著些許疑慮,”不需要做點什麼改動嗎?"
姜玉樓堅定地搖頭道:“不需要,直接發表就行。”
見他這麼說,路謠也很開心。
只是,劇本呢?
想到這裡,他又虛心求教道:“那劇本呢,有什麼需要更改的地方嗎?”
"劇本中那些許瑕疵,我已一一標註出來……"
姜玉樓手捧《人生》的劇本,開始他的授課。他的講解,就像一位熟練的匠人展示他的手藝,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意。
他講得投入,路謠也聽得如痴如醉。時間彷彿在這一刻停滯,只剩下他的聲音在空氣中迴盪。
直到開門聲響起,妻子帶著女兒回家,路謠才如夢初醒。他看了看時間,原來自己已經沉浸在姜玉樓的講解中這麼久。然而,這段時間的學習讓他收穫滿滿,彷彿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玉樓,太謝謝你!”路謠滿懷感激地對他的好友說道。
如果沒有姜玉樓的悉心講解,他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肯定會栽進不少坑裡。犯錯誤並不可怕,真正讓人心驚膽戰的是,自己竟然不知道錯在哪裡。
姜玉樓輕鬆地笑了笑,揮手道:“路大哥,你這麼說可就太客氣了。咱們之間,哪用得著這麼見外?”
他收起稿子,又和嫂子說了幾句話,逗弄了下小侄女,婉拒了請他吃飯的邀請,趕在雜誌社下班前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老宋,這是路謠的中篇稿子,這兩天你們辛苦一下,爭取以最快的速度稽核完畢。”
宋文接過姜玉樓遞來的手稿,心裡不是滋味,他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明明他才是雜誌社的主編,可很多組稿工作還要社長親自參與。
“以後不能在這樣了,社長都能自己去陝西組稿,我這個主編難道就不行?”宋文心裡發了狠,決定等下期組稿的時候出差一趟,高低要一個人解決一半稿子,也讓社長看一看自己的人脈,讓手下的編輯知道自己是純靠能力當的主編,並不是因為最早跟隨社長。
姜玉樓交代的工作整個編輯部都很上心,第二天路謠的《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便透過了稽核。接下來的工作就簡單了,排版、裝幀,安排印刷,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忙碌的日子彷彿轉瞬即逝,轉眼便到了月底。距離第二期雜誌的發表日期僅剩下兩天,姜玉樓召集了雜誌社的中高層進行了一次閉門會議。
當人員到齊,他環顧四周,目光在雜誌社的中高層臉上逐一掃過,內心湧動著無盡的豪情。他的眼神裡,既有對團隊的自豪,也有對未來的期待。
經過一年的風風雨雨,《最文學》部門已經從一張白紙,逐漸描繪出一幅絢麗的畫卷。與當初那個粗糙的草臺班子相比,它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氣勢磅礴,不容忽視。
姜玉樓深知,儘管《最文學》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國內那些頂尖的文學期刊雜誌相比,它仍然像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距離成熟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令他欣慰的是,這個距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短。每一天,每一週,每一月,它都在不斷地向前邁進,不斷地突破自我,不斷地向著更高的目標攀登。
他知道,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有信念,有毅力,有團隊的努力,有讀者的支援,《最文學》一定能夠在這個文學盛世之中破浪前行,最終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姜玉樓第一個點名了宋文,他的左膀右臂,“老宋,你先給大夥說一下編輯部最近的工作進展吧。”
因為提前打過招呼,宋文也不怯場,在眾人的注視下沉聲道:“在社長的帶領下,咱們雜誌社蒸蒸日上。今年《最文學》第一期的銷量更是達到了一百三十萬冊,遠超預期。一月發行的單行本《人生》同樣銷量喜人,如今已經超過了四十萬冊,這還遠遠不是這部小說的極限。再有就是本月發行的《戀戀筆記本》,這是社長的單行本小說,自從發行後便大受歡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銷量已經超過了二十萬冊,全年估計輕鬆超百萬冊。”
宋文的話剛落下,會議室內瞬間炸開了鍋。
他們雖然知道雜誌社正在蒸蒸日上,但從未料到已經繁榮至此。
又一次單期雜誌銷量破百萬,這簡直是全國頂尖期刊雜誌的標杆。再加上兩部單行本小說的熱銷,雜誌社的出版業務也是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