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樓在眾人目光注視下,依舊面不改色。
他輕咳一聲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黃導,既然大家對砍節目都沒意見,不如現在就給大夥說說咱們最新的節目編排方案。”
黃一鶴一開始還有些意外他的這一建議,但很快就明白過來了。
“各位,我們導演組和姜顧問根據彩排的結果開了個小會,就節目編排提出了一個新方案。這個方案是這樣的……”
他大致說了下節目型別順序,一般是三個歌舞節目後安排一個魔術雜技或者語言類節目。
根據新的節目編排方案,除了必須留下的四個魔術雜技等節目,還有六個節目留給語言類節目內部分。
“對不住大家了!”講解了一番方案後,黃一鶴朝大家抱了個拳。
姿態已經做足了,加上節目組新的節目編排方案不能說差,大家也都能理解。
只是六個節目和最初語言類十幾個節目相比實在是有些天差地遠,只是人家領頭的都沒意見,底下的人就算心裡有一肚子話也說不出口。
最後大家都在發揚風格,黃一鶴和鄧在軍也是左右為難,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留下姜玉樓的一個小品,嚴順開的一個小品,王景愚的一個默劇,還有四個最好的相聲。
這回節目砍的是真不少,不過也無妨,歌舞節目足夠多,再加上節目中間的觀眾互動,撐起四個小時的晚會還是綽綽有餘的。
面對這個結果,大家也都齊聲贊同。
不少人其實沒把央視的這檔晚會當回事,但有遠見的人已經意識到央視的影響力,決定賣個人情給央視。因此,現場並沒有許多人想象中的劍拔弩張,反而氣氛相當融洽,幾個主導者不說勾肩搭背,卻也是有說有笑的。
姜玉樓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反而跟旁邊的人有說有笑,他身邊坐著的可都是語言類節目的主創大佬,他們坐在一起不是聊小品創作就是聊對相聲未來的看法。
別說幾個大佬聽的認真,就是坐在對面的人也是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他的小品劇本質量擺在那裡,非常值得大家借鑑學習。
不說嚴順開和王景愚,就連馬季也是不時點頭。會議室中的其他小輩都看呆了,陳培斯和朱世茂對他更佩服了,姜昆看他更是如同看師門長輩一般。
他們是和氣一團,但是被砍節目的人心情卻不太好,只是他們心情不好卻也只能認命,誰讓他們不是馬季的徒子徒孫,就是被導演組臨時請來的演員。
他們又沒有自己的節目,只能是聽命行事。
黃一鶴看到下面一團和氣,並沒有因為砍節目相互間生出齟齬,心中鬆口氣的同時,又有對姜玉樓的感激和愧疚。
會議結束後,兩個導演一個勁兒地對姜玉樓說感謝的話。
不說他是導演組的再生父母吧,卻也為了晚會的順利進行,付出了太多太多。
姜玉樓揮揮手,“黃導、鄧導,感謝的話就不用說了。我和央視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這次晚會對央視,對全國百姓都是意義重大,節目想要辦好,離不開兩位的辛苦,你說我能不支援二位的工作嗎?”
黃一鶴和鄧在軍感慨萬千,覺得姜老師境界太高,品格之高尚更是讓兩人生出一絲崇敬之情。
怪不得人家能這麼成功,真是有原因的。
“姜老師……”
姜玉樓止住了話,“好了,黃導,鄧導,你們再誇下去我都沒臉在這待下去了。”
見狀,兩人只能遺憾作罷。
解決完節目的事情後,央視這邊暫時不用他關注太多。
轉眼,時間來到了一月底。
此時《最文學》1982年第四期雜誌銷量已經攀升到了一百萬冊。
這個銷量資料非常恐怖,公佈出去的時候,更是驚呆了一眾媒體和雜誌刊物。要知道,如今最受廣大文學愛好者歡迎的文學雜誌是《收穫》,他的期刊銷量最高紀錄也不過是一百二十萬冊。
如果這期雜誌有發表姜玉樓的小說作品也就罷了,如今的市場,姜玉樓的小說就是雜誌銷量的保證,必然會成為當期的銷量冠軍。
可是,這一期發表小說的作家不說全新人吧,說大部分是半新人也是沒問題的。
就這樣一期雜誌,《最文學》卻是創造出如此驚人的銷量,只能證明一個問題,他們真的起來了,可以被四大名旦視為對手的存在。
他們之中哪家如果懈怠了,文學期刊的地位不保,市場份額也會被《最文學》蠶食,這是他們不想看到的。
只是具體要怎麼做,他們內部卻也沒有個具體章程。
梁曉生在北影廠的時候一直關注著關於《最文學》銷量和《今夜有暴風雪》的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