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謠那裡拿到兩篇稿子後,姜玉樓心滿意足的回到雜誌社。
編輯們看到他的收穫後,也不由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別的不說,他們這個社長在催稿方面也太厲害了。前有陳中實和鄒志安,現在有路謠這個榜樣在,全都準時準點交了稿子,讓他們不用為下一期雜誌內容擔憂。
只是在欣喜同時,他們也不免產生了些挫敗感,和如此全能的社長相比他們確實太廢了。
不過,這也怪不了他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叫姜玉樓,就像不是每個人都和彥祖一樣帥。
姜玉樓把路謠的稿子交給了編輯部稽核,沒過多久,辦公室裡便響起了一陣驚呼。
“怎麼了,怎麼了?”
眾人看向那聲驚呼傳來的方向,定睛一看,原來是剛當上編輯的劉振雲。
劉振雲感受到了眾人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對不起,實在是路謠老師的新作太好看了,沒忍住。”
“真的假的,有那麼精彩嗎?”
“是啊,小劉你說的太誇張了吧。”
“小劉還是好作品見得少了,就說咱們社長的作品,那才叫真的好。”
劉振雲感慨道:“我沒有誇張的意思,路謠老師這篇《在困難的日子裡》立意非常好,描寫了一位生活困難的學生面對貧窮,表現出了高潔的品格。說實話,主人公身上煥發出了一種人性的光芒,彷彿洗滌了我的心靈一般。”
他們見劉振雲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樣,將信將疑起來。
只是,現在劉振雲還沒有看完稿子,他們也不能一探究竟,只能按耐住心裡的好奇,慢慢等待。
這篇小說到底只是中篇,字數並不多,即使劉振雲看得很認真,很仔細,不到半個小時也看完了。
很快輪到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審稿,直到編輯部的人都看過後,他們卻沉默了。
怎麼說呢,這部作品非常寫實,所以能夠給辦公室的編輯們帶來極大的共鳴。路謠是以一個學生的視角來描述書中的世界,編輯們哪個沒有大學經歷,自然會有很多的共鳴。
書中對馬建強的內心世界描繪更是本文的最亮眼之處,很多心理描寫,將馬建強這個人物刻畫得極其生動形象。將他的誠實善良自強努力,都一一刻畫出來,都是從那個困難年代走出來的,他們自然對馬建強肅然起敬。
這麼一部優秀的作品出現在他們眼前,讓他們不禁感嘆路謠的寫作能力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如此優秀的作家本來會被各方追逐,卻因為自家社長的原因,願意將稿子投到《最文學》上,身為編輯,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完了!”有個編輯一聲長嘆,打破了編輯部內的寂靜。
眾人不解的看向他,只見那個編輯搖頭道:“咱們這期專號質量那麼高,哪裡還有其他文學雜誌的活路啊。”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片刻後,轟然大笑起來。
這笑聲固然是因為同事說的好笑,也是巨大壓力的一種突然釋放。該說不說,83年第一期雜誌的銷量絕對穩了。
很快,在宋文的帶領下,編輯們將各種情緒轉化成了工作動力,版面設計,作品順序,以及封面和裝幀設計,全部以最快速度完成,質量卻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連姜玉樓看了,也挑不出一絲毛病。主要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則是印刷和鋪貨。
大家普遍看好今年第一期發售後的銷量,姜玉樓在綜合考慮後,決定將首印數量定在六十萬冊。這個數量是往期的一倍,風險肯定是有的,但也在他的接受範圍內。
除了這一期雜誌質量給了他信心外,文學黃金時代的來臨同樣給了他巨大信心。
改革開放這些年,已經初見成效,工人兜裡有了閒錢,雖然很多人還是沒錢買電視、看電影,當然,這個年代也沒有那麼多電影可看,可是看小說沒有多麼困難。
這個年代的雜誌非常便宜,普遍價格在一塊錢左右,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人也訂得起。也得益於掃盲帶來的成效,國人識字人口比例非常高,工人階級作為先鋒隊,不識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這兩年,各家雜誌的銷量普遍一升再升,質量很一般的雜誌也可以印幾萬冊,更別說頭部雜誌了。
價格便宜,質量高,還有姜玉樓這尊大佛,也難怪《最文學》的編輯們底氣十足。
……
週末,姜玉樓非常準時地來到了央視大樓。
這次他沒有上樓,而是騎著摩托來到了大樓後院的禮堂。
黃一鶴這回是認真了,為了看一看演員們的是否認真排練,還有排練的效果如何,專門借用了央視自己的大禮堂進行今天的彩排。
姜玉樓來的時間早,大禮堂裡面工人還在緊張的檢查燈光和音響等設施呢。
“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