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謠,《人生》。
陳中實沒有想到,過了這麼久,又有人在他面前提到這個名字,提到這部小說。
同樣是陝西人,同樣是作家,即使他不像,但總會有人拿兩人作比較。
陳中實抽著煙,煙霧繚繞間,使得他此時的神情忽明忽暗,好似在回憶,過了良久,他才開口道:“路謠我當然知道的,我們還是朋友。當我得知路謠的《人生》發表後,我直接從延安回到灞橋鎮,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部十多萬字的中篇小說。
讀完這部在路謠創作道路上,也是當代文學史上堪稱里程碑的作品之後,我坐在椅子上,‘是一種癱軟的感覺’,不是因了高加林波折起伏的人生命運引起的,而是因了《人生》所創作的‘完美的藝術境界’。這是一種藝術的打擊。”
“所以,你氣餒了,膽怯了?”
陳中實兩根手指夾著煙,又吸了一口後,方才輕輕一笑,“相反,我更有創作動力了!”
“其實路謠在創作《人生》的時候,也找我聊過。那時候,他已經發表了《驚心動魄的一幕》。得知他要閉關創作後,我真的很佩服,心裡也有了創作一部中篇小說的想法。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已經在做準備,也才有了現在的《康家小院》。”
姜玉樓輕輕點頭,他不知道原來兩人還有這種淵源。
“我覺得我是個追趕者,這沒有什麼,反而是我的榮幸。我們倆不存在競爭,反而有這麼個前行者,在激勵著我前進,即使我想懈怠也不行。”陳中實笑著道。
姜玉樓想到路謠,也笑了起來,“是啊,路大哥的創作慾望真的很強,有時候連我都佩服。”
“姜社長和路謠是朋友?”
“嗯,非常要好的朋友。”
接著,姜玉樓將兩人的相識,到成為好朋友的經過說了一遍。
陳中實聽了連連感嘆,覺得路謠有姜玉樓這個朋友是他的運氣。
姜玉樓則不這麼認為,他說,“路大哥沒了,依然會是那個聞名於世的大作家,是青年人的人生導師,我能幫到他的其實非常有限。”
“路謠有開始著手寫長篇嗎?”陳中實沉默片刻後,問道。
姜玉樓如實說道:“路大哥準備再寫幾部中篇練練手,還要準備長篇的題材,只有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才會正式開始創作。”
聞言,陳中實先是點了點頭,接著又搖頭道:“我也是這麼想的,只是我沒有路謠那種天賦,我覺得自己距離寫長篇小說差得還有點遠,還是實力不夠。”
姜玉樓道:“陳大哥,引用柳青老師的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你現在遇到的就是岔路,究竟該怎麼走,還是要看自己。”
陳中實有些驚奇,“姜社長也讀過《創業史》?”
“作為從陝西走出去的作家,又怎麼會沒有讀過《創業史》呢。”
《創業史》的作者柳青,也是老一輩的陝西作家,由於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
“《創業史》我也讀了四五遍,每讀一遍,心裡的感觸越深。”陳中實眉頭微皺:“只是這個長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是對的。但是,積累也需要及時轉化為成果。一部長篇,或者是大長篇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不趁著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時候去創作,等到年齡大了,即使積累更加充足,也會缺乏創作的激情和精力。”
陳中實想了想,覺得他說得很對。
自己已經四十歲了,對於作家來說不再年輕,屬於他的創作巔峰期也許不會太長。如果他不趁著年富力強的時候創作,等年齡再大一些創作還真沒有從現在開始準備好。
陳中實看著姜玉樓,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之色,“只是,寫什麼好呢?”
姜玉樓望向窗外,眼神深邃,過了片刻,他才開口道:“陳大哥,你知道黃土學文嗎?”
“黃土文學?是姜社長開創的文學流派嗎?”陳中實問道。
姜玉樓點點頭,又搖搖頭,“黃土文學的核心是“黃土地文化”,其創作主體多為有過務農經歷的作家,以鄉土創作為主,但又超越鄉土文學之上。”
“在題材、主題、風格諸方面與一般文學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其共性是對黃土地人民善良、淳樸、堅韌品質的深情讚美、對鄉村艱苦生活的真實展現、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文學的詩性追求。堅實地立足鄉土,守望鄉土,講述“黃土地”的憂患、痛苦、裂變、轉型。”
“其實,路大哥和你創作的不正是黃土文學嗎。”姜玉樓感嘆道:“八百里秦川,三千年傳奇。這裡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這裡埋藏了太多的故事,立足於此,難道還怕沒有足夠多的文學素材嗎?”
陳中實聞言,緩緩點頭,“所以,還是要立足當地,立足鄉土之間。”
陳中實看向姜玉樓,眼神說不出的激動,“姜社長,你說的這些話,曾經也有人對我說過。他說,按照我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寫一部長篇小說完全足夠了,為什麼要如此嚴格地要求自己。當時,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但是,現在我突然明白了。”
姜玉樓沒有詢問,只是靜靜地聽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