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藝時代> 第一百六十章 友誼商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章 友誼商店 (2 / 2)

姜玉樓沒有注意到她那危險的眼神,得到她的同意後,輕輕舒了一口氣,“事不宜遲,咱們走吧。”

兩人先回了一趟姜玉樓家,帶上了姜援朝。這次他準備大采購,人不夠的話,還有點麻煩呢。

人齊後,三輛腳踏車一同朝著友誼商店的方向前進。

燕京的友誼商店在東華門大街,地方很顯眼,很好找。

友誼商店裡面所賣商品包括像好時巧克力、萬寶路香菸、瑞士手錶等在國內市場上尚未出現的進口貨,還有茅臺酒、絲綢等國內名貴商品。

此外,像彩電、電冰箱等緊缺商品,友誼商店裡也可以找得到。

說起外匯券和友誼商店,特別有意思。

在一些描寫80年代燕京的小說和影視劇中,有些“玩主”能進燕京飯店、友誼商店,能換外匯券,特招女孩兒待見。

外匯券對一些人來說有些陌生,但美利堅愛荷華大學的新聞學教授肯尼斯·斯坦克說過:“如果錢能說話,那麼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一開始,友誼商店只對外籍人士開放,而大陸的百姓只能在門口駐足張望。

其實,友誼商店是物資供應短缺時代的特殊產物。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有了專為特權階層和外國人服務的“小白樺商店”。在一切向“蘇聯老大哥”看齊的年代,咱們國家也把這種“特供製度”學了回來。

從1951年起,在國內的幾個大城市中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高階國營消費品店。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了友誼商店,作為與外國來賓共建友誼的象徵。

1979年,為了方便物資進口、擴大經營範圍,國內開始實行外匯留成制度,這讓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能獲得一定比例的外匯。

但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實行統一的人民幣市場,外匯是禁止在國內流通的。因此,為了方便外籍人士在華消費,國內開始發行了專為外籍人士設計的“外匯券”。

從那時起,人民幣與外匯券同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雙貨幣制度”形成了。很多外國人當時都管外匯券叫“旅遊貨幣”。

這種兌換券與人民幣等值,共有7種面額9種版別,分別為1979年版的壹佰圓、伍拾圓、拾圓、伍圓、壹圓、伍角、壹角券。

根據相關規定,外籍人士在入境時,需將所持外幣在國內銀行兌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

當時,因為用外匯券可以買到用人民幣無法買到的緊缺商品,所以外匯券被認為是“特權”貨幣。

漸漸地,有人從海外親友那裡得到一些外匯券,或者把手頭外匯賣給國家,會返還一定數額的外匯券。在這種背景下,友誼商店開始有限制地向老百姓開放,外匯券則成為人們進入“友誼”的特殊通行證。

“到了,咱們下車吧,”

友誼商店到了後,姜玉樓停下車,然後對大哥姜援朝道:“大哥,你就在友誼商店外等著我們。你把車看好了,別丟了就成。”

姜援朝看著明顯與一般地方不同的友誼商店,也有些犯怵。現在弟弟不讓他進,也正好隨了他的意。

其實也不是姜玉樓不想大哥跟進去,而是這地方實際上只允許外國人進去。他跟進去是因為他會說英語,可以裝外國人,大哥看著就是本國的良民,說他是外國人,也沒人信啊。

“走吧,奧利維亞,咱們進去吧。”

姜玉樓說著,昂首挺胸,顯得特別高傲,還讓奧利維亞攬著自己的胳膊。

果然,友誼商店的人一看這架勢,哪裡敢攔姜玉樓,讓他輕鬆混了進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