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個決定並不難下,即使是背靠人民文學的當代雜誌社,也不會和錢過不去。
於是乎,《當代》第一期很快宣佈加印到二十五萬冊,也就是加印了十萬冊。
這在以往肯定是個冒險的決定,但是在雜誌大賣的當下,不少人都覺得主任保守了。
隨著雜誌的大賣,燕京當地的報紙上便出現了關於《暗算》的討論,《燕京日報》刊登了一篇《《暗算》為什麼會火爆》的評論文章。
“《暗算》以其神秘的特情題材,神奇的特工人物,懸奇的諜戰情節盡展小說的藝術魅力。題材的神秘無疑使小說《暗算》更顯魅力,和平時期對於遙遠的戰爭年代隱秘戰線上的奇人異聞的想象激發了印證的衝動,這種衝動轉化為讀者的閱讀期待又與小說的神秘而真實的題材不謀而合。
神秘題材的深度挖掘有賴於國家當今隱秘檔案逐步解密的現實。這是對庸常題材的一次有益的反撥與嘗試,是對讀者受眾求新趨秘心理的一次帶有誘惑性的測試。”
隨著這一篇評論文章的出現,針對《當代》這次刊登的長篇小說《暗算》的評論也越來越多。
有人高度評價了小說的情節設計,從環環入扣的懸疑故事情節,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為小說人物拓展開騰挪跌宕的彈性空間,各個故事主角的死亡,更是將諜報戰線的殘酷與冰冷一覽無餘。
也有評論贊揚故事角色的形象,《暗算》裡的“英雄”更多地在反“英雄”,排斥傳統英雄的高大全,強化了主人公身上的缺陷。
其中的褒獎很多,但批評同樣少不了,批評的焦點都集中在小說中的主角,也就是“英雄”塑造得不夠完美。
如阿炳的性無能、黃依依的放蕩、陳二湖的古板、韋夫的性慾、林英的婚姻等。
甚至有激進的評論,認為姜玉樓有侮辱先烈、軍人的嫌疑。
當然,這樣的評論不會是主流,也不可能是主流。真要是連不完美都接受不了,豈不是又要走向老路了?
於是,那樣的報道很快就被讚揚淹沒了。
《暗算》這部小說很快就成了文壇的焦點,王碩自然也看了這部小說。
書寫得很好,甚至比他預想的要好。
小說裡有個別故事是取材於他的講述,他猜測,小說開頭的王某就是他王碩了。這點他不是很在意,他真正在意的是對隱秘戰線裡英雄的回憶和尊重。
王碩回想起自己與姜玉樓的交談,那時候只是第一次見面,姜玉樓便對他無意中說的老一輩的故事表示過濃厚的興趣,後來更是私下諮詢過他。
“謝謝你,玉樓!”
這份感動如同一股暖流在王碩的心中湧動。他想起自己父親曾經講述過的那些部隊里老戰友,前輩們為了理想和自由而奮鬥,而現在,這些經歷被姜玉樓用文字記錄下來,化作了小說的養分,他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
他想起了父親曾經說過的話,“那些隱秘戰線的戰友們的事蹟不會被人遺忘,終有一天,他們的事蹟會以小說、電視劇、電影的形式出現,供人民緬懷。”
如今看來,父親是對的。他所講述的那些老一輩的經歷、故事都被別人看見、被別人尊重。
這一刻,王碩突然有了寫作的衝動。
怎麼說他也是發表過文章的,可不能讓玉樓獨美於前啊。
王碩想要重拾寫作的決心?
如果姜玉樓知道,肯定會舉手歡迎的,甚至會慫恿他加緊時間創作小說,最好快進到他的經典作品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