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相比《見或不見》引起的狂潮,他更期待《黃土地》發表後在文壇能引出什麼波瀾。
之前在《當代》發表的短篇小說既是他的處女作,同時也是他的心血之作。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雖然反響都很不錯,但很不巧的是,趕上了《延河》的兩首情詩大殺四方。
這回,應該不會那麼衰吧?
要真的和上次一樣,可就日了狗了。
就好比,辛苦寫的東西沒人欣賞,玩票之作卻大熱無比。
這誰能受的了!
不管他心裡有多不待見自己寫的詩,目前他在延河文學發表的《見或不見》卻是有成為現象級作品的可能。
什麼是現象級作品?
陳中實的《白鹿原》、路謠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娃的《廢都》就是現象級作品。
這幾部作品累計銷售千萬冊,發表時引起廣泛的討論,後世更是經久不衰,這就是現象級作品。
而現在,因為有著種種加持,《見或不見》有成為現象級的趨勢。
這個年代雖然沒有網際網路,但是文學青年們都有自己的聯絡方式。
他們透過寫信,透過聚會,交流著對這首詩的心得。
同學或者同事之間聊天的時候,談論的話題都離不開這首詩。
文學青年們對這首詩的喜愛到了什麼程度呢?
但凡報紙上有對《見或不見》的解析,他們都願意買,願意看,還願意寫信談感想。
這一下,紙媒們坐不住了。
寫幾句分析就能提高發行量,何樂而不為!
紙媒沾了《見或不見》的光,延河文學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滿足郵電局和書店的訂單需求,短時間內連續加印了五次!
就這還不夠,遠遠不夠。
全國各地都賣瘋了,都在要求加印,
可以說是一書難求。
甚至有人高價求購《延河》第九期,就是為了這首詩。
可以說是因為這首詩而提前催生了黃牛黨。
姜玉樓遺禍無窮啊!
就算延河文學一直在加印,很多人依舊買不到,害的不少愛詩之人到處傳抄這首詩,要是姜玉樓知道了,少不得痛罵雷社長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