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土歷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當第一縷陽光透過薄霧灑落在地面上時,沉睡中的希望村也跟著悄然甦醒。
按理來說,最近持續性的高壓工作對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考驗,這久違的假期應該會有很多人睡到大中午去才對。
然而實際上時鐘指標才剛剛劃過七點,一處處活動板房的大門便被推開。
面帶激動的村民們從中走出,暢快的張開雙臂,呼吸著新鮮空氣。
和前些天相比,現在的希望村簡直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村口市場每天都會貢獻進賬的管理費收入,以及幾個工廠的定時稅收。
希望村公共賬目早就不再像數個月前那般虧空,富足一天比一天多。
有了錢,負責村子發展規劃的陳審也不吝嗇,主動下單了數個大手筆基建專案。
到了如今。
村子內原本的碎石子小路,已經全部換成了乾淨整潔的硬化水泥道路,兩邊以二十五米為界限分隔設立了高高的黑色柱狀路燈。
鋼筋混凝土打造的兩層小平房開始初具規模,整齊劃一的排成一列,數量不下二十棟。
沿著道路往村子裡面走,是一處圓形的空地空間。
奧利奧的塑像正擺在場中央,一人高的鐵柵欄將其圍在中央,看起來頗為莊嚴肅穆。
抬眼望向更遠點的地方,是正在動工的希望村二期建設工程。
這裡的建築主要以一層平房院落為主,是即將建立起來的居民區。
仿照西郊那些建築樣式,每一棟平房並非緊緊貼在一起,而是擁有十米多的間隔距離。
所以雖然密集度仍舊不小,但看起來卻沒有那麼壓抑。
用不了多長時間,哪怕所有村民依舊湊不到足夠的積分搬去地下城內入住。
在這裡,也能以更低更實惠的價格擁有一處自己的獨立空間。
當然,有居民區自然就有配套的商業區。
每兩百間平房的間隔往後,便會規劃出來約有兩千平米左右的商業體。
按照一千間的建設標準,這裡至少會有過萬平的商業空間。
如果真能按照陳審的規劃建成,那希望村也不再是村落的水準,而是會堂堂正正的改村變鎮,成為領地第一個鎮子集合體。
此時村子外幾公里處。
二十多名穿著地鼠佬標準樣式服裝的人類和兩臺馱著貨物的四輪機車正緩緩走來。
或許是第一次去到晴港市外面的世界,他們好奇極了。
就連腳下稀鬆平常的泥土都感到新奇,不時有人會低下身子捧起一把,深情的嗅著其內傳來的特殊味道。
而在這夥人旁邊,十多名荷槍實彈的邊境護衛則跟在附近。
不過兩方都沒有更進一步的接觸,中間距離大約有五十米左右,看起來更像是護送。
一路前行,走過鬆軟的泥土路。
望著前方逐漸出現在濃霧中的“大工地”,汪千瞪大了眼睛,幾乎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
“這是.天元避難所?”
印象中,很少會有避難所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拓展到地面上形成規模。
整個晴港市這麼大的地盤,數十家地鼠佬,也就只有晴港避難所有這個實力在地面上建起來一座規模宏大的工業區。
可現在,這個名單上汪千得加上一位。
遠處這座村落,雖然它們的外牆沒有閃電牆那麼高大,最高處也只有一人出頭。
村落內的道路看起來也稀鬆平常,沒有半點高科技的感覺充斥。
包括那些整齊的水泥房屋,花花綠綠的鐵皮房子,看起來似乎也有些弱不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