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選擇極致的苟,不僅要將自己的避難所建在群山之中,還要在山體內的地下開闢一個空間,重重保障。
有人選擇小苟,就如蘇摩一樣,將避難所建設在地下,然後再透過其他手段慢慢增加層數,最後形成多層地下避難所。
有人選擇小剛,將避難所建立在地上,平時只做睡覺擁,其餘時間都在外面尋找機遇。
有人選擇硬剛,走到哪裡,哪裡就是避難所,以天為被,以地為席。
諸此種種,都是個人選擇,個人性格使然。
A認為優秀的避難所,放在B眼裡,可能就一文不值,到處都是漏洞。
B喜歡的避難所,到C眼裡,又是垃圾。
帶著好奇,蘇摩直接了當翻開第一頁,從目錄先往下了解起來。
“三個篇章,分別為地下避難所,地上避難所,以及移動避難所?”
“這倒是合理”
整本書收錄了作者在廢土上游歷,見到的大型避難所,或優秀避難所。
並且為了防止發生爭議,分成三個部分,給對應的人看,倒也是個巧妙的設定。
帶著一絲比對的心思,蘇摩翻開地下避難所的部分。
首先映入眼簾的。
則是這本圖鑑的作者,在遊歷期間見到過最雄偉,也是最壯觀的地下避難所。
這是一個在地下延綿出足足八十米的超級地底建築。
整體建築為水泥鋼筋澆築,中層有厚重吸能鐵石包裹,最外層甚至還做了隔熱隔冷處理。
先不論其內部的結構,光是這外部構造,就足以稱的上恐怖二字。
而到了內裡,為了建築在地下的穩定性和剛性。
八十米的建築,共衍生出了足足四十八層,密密麻麻的房間讓人一看都頭暈眼花。
“這還有人能以人力建造出這樣恐怖的地下設施?”
目瞪口呆的看完描述,又翻到後方看完結構簡圖後,蘇摩內心頓感震撼。
在廢土上,所有人都是從零起步。
在初期,能利用的也只有一個龜甲,一層的普通地下避難所而已。
有系統的升級作為拖底,四個月下來,蘇摩也只感覺到建造避難所是件任重而道遠的事。
急不得。
急了也沒用。
沒有完整的基建力量,沒有足夠的基建手段,地下建築的難度簡直恐怖!
“看來這廢土還有一些我不知道的隱秘,光靠人力,太難達成了!”
地下建築雖有名次,但都是圖鑑作者個人主觀。
例如這第六名的正三角形避難所,在蘇摩的眼裡,就比之前五個都要強,穩定性和難度也要更加恐怖。
而到了收錄的最後一頁,也就是第一百名地下避難所。
初看過去,也要比現在的地底避難所強出十倍,百倍不止。
甚至可以說,兩者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