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距離第四次災難“海神甦醒”還有五秒鐘,請所有人類做好應災準備
【記錄】:災難倒計時...4秒...
【記錄】:災難倒計時...3秒...
符紙世界裡,遊戲面板除了能檢視到基本資訊外,其他諸如世界聊天,製造,交易,儲物空間等面板都會被封鎖。
只有每次災難來臨前,都會跳出來倒數的遊戲面板,這一次依舊沒有缺席。
不知道這道席捲整片大地的海洋究竟會從哪裡湧出。
站在船頭,蘇摩只好拉著防護欄杆,緊張的看著四周。
關於地球上海洋形成的過程,截止到穿越之前,總共分為兩種理論,並且因為這兩種都有不少的證據,且都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援。
第一種,是比較小眾一點的,外源說,說法是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來自於39億年前左右轟炸地球的密集小行星。
透過小行星帶來的大量水分,地球上逐漸形成了海洋。
乍一聽起來有道理,但隨著近代的研究資料越來越多,這個說法因為悖論太多,逐漸的和“地平說”一樣,成為了小眾人才相信的說法。
第二種,便是大名鼎鼎的,自身說,水從地裡“長”出來!
但這個長指的是,含有水的礦物形成小行星,小行星相互碰撞形成了地球,在連續不斷的碰撞中,動能轉化成熱能。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也富集起來釋放熱量,這使得地球越來越熱,最終形成岩漿球。
在岩漿球中,各種化學反應使得礦物中的水分析出,在地表形成地殼以後以雨水的形式到達地面匯聚成海洋。
總結起來,就是透過漫長的雨季,逐漸形成了海洋。
“這一次的海洋來臨和上一次的滅世洪水,並不是同一個方式登陸廢土的”
“難道...”
眼看著倒計時結束,還是一片平靜的大地,本能的,蘇摩感到了一絲不妙。
如果這些海洋,是和上一次懲罰災難洪水一樣,直接從地平線的盡頭湧出快速形成海平面還好。
人類需要做的,只要躲過第一輪浪花來臨的衝擊期,便能駕駛著自制的船隻,緩緩的漂浮在海面上,等到海平面慢慢升起。
但要是換上一種方式,換成諾亞方舟劇情裡的那種大暴雨...
恐怕所有生物都以為是個過渡災難的“海神甦醒”,就將成為滅頂之災!
“糟了,如果是用下雨的方式,得需要多大的雨量規模才能辦到...”
“而且先不說希望號的排水問題,如果是下雨的話,地面上的海平面形成,就會受到地形的影響”
“屆時...”
眼看著頭頂快速密集匯聚在一起的黑雲,以及在黑雲中不斷翻騰的血月,蘇摩渾身的汗毛都瞬間炸了起來。
人類的第四次災難,海洋來臨。
如果真要透過下雨的方式,來構建出足以覆蓋80%廢土面積的大海。
那麼李白在詩裡寫到的那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將徹底成為現實!
“不好,災難和遊戲應該是兩個獨立的東西!”
“遊戲控制不了災難,也影響不到災難”
“災難的目的,始終都是想要毀滅這片廢土大地上的所有生物!”
陡然得出了這個結論,儘管身處在竊天機的符紙世界裡,蘇摩還是不由自主的一陣顫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