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4日到1月14日一共歷時10天,《極限挑戰》大電影就殺青了。
這個速度其實不算快,如果是錄製一期節目,一天時間就夠了,當然電影的拍攝還是要講究一些。
真人秀大電影的拍攝週期一般都非常短,大都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拍完了,後期製作一兩個月的時間然後就上映。
《極限挑戰》的拍攝花了十天已經算長了。
一般的電影策劃和拍攝往往都得一年甚至好幾年才能上映,相比較之下,真人秀電影在業內爭議很大。
綜藝大電影本質上是屬於粉絲電影,近幾年來取得超高票房的同時,在口碑上的兩極分化也相當大,有人瘋狂吐槽,大有被“忽悠”之感,但也有人看得很歡樂,表示願意支援此類電影,重在親切熟悉,不需要大動腦筋。
但很多的專業電影人和片方都對此頗有微詞,故將真人秀電影稱為“粉絲經濟催生的畸形兒”,說的直接一點,就是圈錢電影。
甚至有導演直言“這類電影從電影藝術性上來說,對市場絕對是毀滅性的,讓許多追求電影藝術價值的電影人非常寒心!”
不過在蘇易看來,這個導演純屬就是在發牢騷,在這個全民快節奏的模式下,除了電影導演本身,有多少影迷走進影院是去細細品味所謂的藝術價值的。
存在即合理,不然觀眾也不會為電影買單。
給某種型別的電影扣上毀滅電影藝術的帽子,在蘇易看來有些過於絕對了。
市場是開放性的,能夠包容各種各樣的型別的電影,百花齊放才是健康的市場環境,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不能說那些所謂的藝術電影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一味地把責任歸於其他型別的電影毀壞了市場,這簡直就是放屁。
脫件衣服、揭露一下社會的陰暗面,就是所謂的藝術價值,自然得不到觀眾的青睞。
要是電影院都充斥著這樣的藝術電影,華夏電影市場早就涼透了。
觀眾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要是真正優秀的藝術電影,同樣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
觀眾走進電影院尋求的是一種情感上的釋放和愉悅,能夠得到觀眾認可的作品,自然就有屬於它專屬的價值。
所以,蘇易覺得綜藝大電影並沒有那麼不堪,起碼它能給觀眾帶來快樂,至於那些被佔據檔期的所謂“真正”的藝術電影,反而更應該思考觀眾為什麼不喜歡這樣的藝術。
當然,綜藝大電影確實有它取巧的一面,有著節目人氣加成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觀眾,但是這類電影的模式固定就有天然的缺陷,口碑自然也兩極分化。
《極限挑戰》上映之後必然會對蘇易以往的形象和口碑有所影響,蘇易選擇出演又有身不由己的一面。
現在一個火爆的綜藝節目開發成大電影基本算是業內的慣例,甚至是很多節目的忠實觀眾強烈的要求。
蘇易既然加盟了這檔綜藝,獲得了無數觀眾的支援,自然也不能對觀眾的呼聲置若罔聞,所以蘇易最後還是出演了電影。
現在電影拍完了,後期製作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2月中旬就能上映,正好能趕在春節檔的尾巴。
電影拍攝完,舉辦了一個殺青宴,隨後大家就相繼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