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瓊忍下心中的怒意,他微微躬身,做出謙遜姿態說道:“諸君之願,唯天下清明,董卓伏誅,蘇某雖不才,願以上黨之兵響應,國賊當前,哪有將蘇某拒之門外的道理?”
橋瑁自然知道蘇瓊說的有道理,也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雖然對蘇瓊表達了一些不屑之意,但也不好做得太過分。
“蘇將軍隨我一同到酸棗去吧!”橋瑁說完,轉身打馬離開。
蘇瓊招呼眾人跟隨前進,有橋瑁這一個開路老虎在,他也樂的清閒。
兩支軍隊合在一處將近八千人,在當時的諸侯中也算有些聲勢,所以兩人向酸棗前進的過程沒有什麼意外發生。
各鎮諸侯相繼到達會盟之地,共襄討董之事。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蘇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第十八鎮,驍騎校尉曹操。
【注:歷史上公孫瓚應該是沒有參加討董聯盟的,所以其臣屬劉備也沒有參加,此處加入公孫瓚,仿三國演義。】
諸侯各自有幾千到上萬人馬不等,人數最多的應當是袁紹,領兵兩三萬人,都因袁紹家族四世三公之名而投奔於他,其弟袁術勢力也不小,孫堅勉強算是一路諸侯,其實也是臣屬於袁術的,袁術為袁家嫡子,有的人認為投效他甚至要比投效袁紹更好一些。
這袁家兩兄弟可以說佔了聯盟的兩個大頭,分據南北,頗有聲望。
作為一個軍事迷,蘇瓊是分許過袁氏兩兄弟的,他心裡對兩兄弟有著自己的鮮明判斷。
要說這袁家兩兄弟,就要先從袁家說起。
一直在說袁家“四世三公”,四世三公是個什麼概念,全天下都可能是他袁家的門生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