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904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04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 3)

《10萬軍民殉國,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說清崖山之戰始末》的後續故事。崖山之戰葬送了宋朝最後成建制的抗元力量,十萬人蹈海自盡,此中的漂泊痛苦悲愴無奈,上一篇文章已經說得差不多了。

在人們的認知中有兩個宋朝,第一個是歷史意義上的宋朝,公元960年到公元1179年,是一個歷史階段,總共319年;第二個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它包含著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等這些光耀千年的文化巨擘,以及晏殊、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等留下華彩詞章的詞壇領袖,以及王希孟、張擇端、宋四家等等奉獻偉大作品的藝術巨匠。但是在這些之外的最重要的,那就是自有宋以來一以貫之的文人風骨。這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真正的脊樑。

崖山之後,歷史意義上的宋朝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就結束了;可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在人們心中還遠沒有結束,因為大宋的文人氣節和風骨,仍然有人還在堅持。在人們心中,文化意義上的宋朝應該結束於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這是因為這一天,有一個人懷著他孤獨的堅守,慷慨就義。元人黃溍曾作這樣的評價:“宋之亡,不亡於皋亭之降,而亡於潮陽之執;不亡於崖山之崩,而亡於燕市之戮。”

而這個孤獨的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人,就是大宋丞相——文天祥。

今天的話題,我們來聊聊大宋文丞相的最後的歲月。

這個故事的開始,要從祥興元年(1278年)閏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吃的一頓午飯說起。

一、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軍隊進入了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投降了元朝。而此時,宋度宗的兩個兒子趙昰和趙昺由楊太后帶著逃出了臨安,輾轉到了福州。在這裡,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共同擁立趙昰為皇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這個流亡的朝廷,史稱“行朝”。

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在逃亡途中屢遭驚嚇之後,終於病逝於雷州半島南部的硇(音同鬧)洲島,享年僅僅11歲。其弟趙昺即位,改元祥興。

祥興元年(1278年)閏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已經被排擠出行朝政治核心的“掛名丞相”文天祥,帶領著自己組織的抗元隊伍在廣東海豐縣的五坡嶺正在吃午飯。此時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由海豐當地地方勢力陳懿帶路,從嶺下包抄上來,宋兵猝不及防,傷亡慘重,文天祥也被元軍所擒獲。

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張《10萬軍民殉國,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說清崖山之戰始末》的後續故事。崖山之戰葬送了宋朝最後成建制的抗元力量,十萬人蹈海自盡,此中的漂泊痛苦悲愴無奈,上一篇文章已經說得差不多了。

在人們的認知中有兩個宋朝,第一個是歷史意義上的宋朝,公元960年到公元1179年,是一個歷史階段,總共319年;第二個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它包含著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等這些光耀千年的文化巨擘,以及晏殊、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等留下華彩詞章的詞壇領袖,以及王希孟、張擇端、宋四家等等奉獻偉大作品的藝術巨匠。但是在這些之外的最重要的,那就是自有宋以來一以貫之的文人風骨。這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真正的脊樑。

崖山之後,歷史意義上的宋朝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就結束了;可是文化意義上的宋朝在人們心中還遠沒有結束,因為大宋的文人氣節和風骨,仍然有人還在堅持。在人們心中,文化意義上的宋朝應該結束於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這是因為這一天,有一個人懷著他孤獨的堅守,慷慨就義。元人黃溍曾作這樣的評價:“宋之亡,不亡於皋亭之降,而亡於潮陽之執;不亡於崖山之崩,而亡於燕市之戮。”

而這個孤獨的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人,就是大宋丞相——文天祥。

今天的話題,我們來聊聊大宋文丞相的最後的歲月。

這個故事的開始,要從祥興元年(1278年)閏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吃的一頓午飯說起。

一、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軍隊進入了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投降了元朝。而此時,宋度宗的兩個兒子趙昰和趙昺由楊太后帶著逃出了臨安,輾轉到了福州。在這裡,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共同擁立趙昰為皇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這個流亡的朝廷,史稱“行朝”。

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在逃亡途中屢遭驚嚇之後,終於病逝於雷州半島南部的硇(音同鬧)洲島,享年僅僅11歲。其弟趙昺即位,改元祥興。

祥興元年(1278年)閏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已經被排擠出行朝政治核心的“掛名丞相”文天祥,帶領著自己組織的抗元隊伍在廣東海豐縣的五坡嶺正在吃午飯。此時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由海豐當地地方勢力陳懿帶路,從嶺下包抄上來,宋兵猝不及防,傷亡慘重,文天祥也被元軍所擒獲。

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宋史·文天祥傳》)

這一撥元軍,主要目標其實並不是要抓文天祥,他們此次的主要目標,其實是崖山的南宋行朝朝廷。張弘範帶著文天祥,於祥興二年正月初二發兵崖山,在中間路過零丁洋(今廣東珠江口)的時候,文天祥寫下了他最為著名的一首詩《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後來,在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的時候,文天祥就把這首詩給他看,張弘範由此知道了文天祥的決絕,於是再也不提勸降的事。

此時的文天祥,目睹山河破碎,心中的悲憤無奈自是難以言說。可是他並不知道,他後面所看到的,才是對他真正的折磨。那就是崖山之戰。(關於崖山之戰請閱讀拙作《10萬軍民殉國,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說清崖山之戰始末》)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殉國,陸秀夫抱著宋朝末帝趙昺跳海身亡,張世傑出逃遭遇颱風,也死於海上。南宋最後的抗元力量,徹底葬送。而文天祥在元軍的船上,親眼目睹了這一切。這讓內心無比忠於南宋朝廷的文天祥,內心如同沸油相煎一般痛苦悲涼,他曾多次想要隨末帝而去,衝到船邊想要跳海,都被元軍士兵控制住了。

身既不能死,文天祥所能做的,只有用詩文聊以自陳了。他寫就了一首長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痛苦難耐的心情。詩中就有“正氣掃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淚垂”等這樣的詩句。從這一刻起,文天祥心中的理想已經破滅了,他為之拼死保衛的那個國家已經沒有了,他剩下來的日子,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死。

國已滅,家已亡,作為一個人,文天祥感到自己的靈魂早已隨著末帝沉到了茫茫海底,那就帶著這軀殼告別這個已經陌生的世界吧,只有死亡,才是祭奠自己已經毀滅的理想的最好方式。

可是作為元軍統帥的張弘範卻並不希望文天祥去死。平心而論,拋開各為其主的因素而言,張弘範還是很敬佩文天祥的。從個人感情上來說,他也不希望這樣一位志節忠貞的人獲得一個身死的下場。張弘範曾經勸過文天祥,他們的對話,被記錄在文天祥的《文山集》中。

張弘範勸文天祥說:“國家已經滅亡了,您以忠義而獲殺身之罪,誰能為您記錄您的事蹟呢?”(張元帥謂予:“國已亡矣,殺身以忠,誰復書之?”)文天祥回答:“以前商朝也曾經亡過,但是夷齊也不吃周朝的粟米,作為一個臣子,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談什麼記錄不記錄的?”(予謂:“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豈論書與不書?”)張弘範為之改容。

既然勸不了,張弘範只好走水路把文天祥押赴大都(今北京),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中文天祥被押到了廣州,五月二十五日到了江西南安軍(今江西大庚縣)境內。文天祥的故鄉在廬陵(今天江西省吉安縣),文天祥計算著到廬陵的日子,開始絕食。這樣,按照他自己的計劃,在船到達廬陵之日,自己必死,這樣也算是“歸正首丘”了。文天祥在《至南安軍》詩中這樣寫道:

“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

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飢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這幾天江西的贛江水滿風順,居然提前一天到達了廬陵,此時的文天祥沒死成。文天祥在《臨江軍》後序中這樣寫道:“不食已八日,若無事然。私念死廬陵,不失為首丘。今使命不達,委身荒江,誰知之者。蠱少須臾以就義乎!復飲食如初。”既然自己落葉歸根的願望落空了,倒不如等待時日壯烈就義。

文天祥就這樣,在願望未盡之下,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被押解到了大都。他很快就被下獄,迎接他的是長達三年的牢獄生涯和源源不斷的“勸降大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