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叔侄之爭 (1 / 5)

“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凡王朝更替,總會有無數的白骨為其鋪路。即便沒有在作戰中死去,也難保因為尾大不掉、功高難賞而被君王忌憚。

但是一位已經76歲高齡的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卻還是被皇上下令滿門抄斬,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匪夷所思,這是怎麼回事呢?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君臣相遇

元朝末年,各地豪傑因為不滿元朝政府殘酷剝削的統治政策,紛紛揭竿而起。

那時,在各地聲勢浩大的義軍中,誰也不會注意到一名小小的義軍頭領,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傢伙,開創了一個瑰麗壯闊的大明王朝,他就是——朱元璋。

那年的朱元璋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義軍頭領,但是那年的李善長卻已經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謀略家了。

那一年,朱元璋領兵攻打到滁州,在滁州的李善長敲開了朱元璋的寨門,慕名來投。

朱元璋大喜過望,連忙拉住李善長,兩人就像多年不見的老友,相談甚歡。

良久,朱元璋終於問出了那個自己一直想問的問題。“先生,天下何時方定?”

李善長微微笑道,道出了朱元璋有效仿漢高祖之意。

朱元璋心下一驚,自己當時還只是郭子興軍中的一個將領,然而眼前的這個人卻已經一眼看破自己的心思。

李善長繼續陳述,道出了劉邦的三個優點:其一生性豁達;其二知人善任;其三不胡亂殺人。

李善長這段話真是說進了朱元璋的心坎裡,別看他平時在郭子興面前義父長義父短,一副做小伏低的樣子,可是骨子裡誰不想號令天下。

偏偏眼前這個人告訴他,天下一定會統一,而且還會在你的手裡得到統一。朱元璋當即就心潮澎湃了,他把李善長調到自己的身邊,今後所有重大的政務,都會詢問李善長的意見。

李善長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史書上說,他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卻有著超越常人的智慧與謀略。

當朱元璋帶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在前面攻城拔寨的時候,所有的後勤保障幾乎都壓在了李善長的身上。

不僅如此,隨著朱元璋的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義軍開始投奔於他。不過這些人裡邊良莠不齊,有的確實很有才能,而有的只是餓的受不了,想在義軍裡混口飯吃。

李善長經常觀察這些人的能力,發現確實有才幹的,就舉薦給朱元璋任用,凡是李善長舉薦的人才,朱元璋沒有不滿意的。而這其中就有改變了李善長晚年命運的——胡惟庸。

不僅如此,李善長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當時朱元璋的義父郭子興,看著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害怕有一天自己會壓不住他,於是不斷找機會削弱朱元璋的兵權。

而李善長作為朱元璋集團的第一謀臣,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郭子興就想把李善長招攬進自己的軍中,並承諾會重用他,“只要朱元璋能給你的,我絕對只會多不會少。”

這種時候如果是一般人,眼見自己的上司勢力不行,而更大的長官向自己丟擲了橄欖枝,肯定會動心。

但是李善長非常堅定地告訴朱元璋,“我絕不會棄您而去的”。這不僅僅是為了報答朱元璋對他的知遇之恩,更是因為相比較朱元璋而言,郭子興能做個守成之主都是富裕了,君主渴望人才,而人才也在渴望有雄才偉略的君主,所以這對君臣也是在互相成就。

位極人臣

經過此事,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長,無論是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還是在與張士誠決戰的過程中,李善長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論功行賞時,他也給了李善長至高的榮耀。在當時受封公爵的六個人中,李善長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對著群臣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立過軍功,但是他跟隨我的時間很長,論功勞和地位,他可以和漢代的丞相蕭何相比。”

對於朱元璋來說,李善長雖然不像湯和等人和他相識於微末,但在反元起義的過程中,李善長多次為其出謀劃策,有李善長坐鎮後方,朱元璋作戰從來沒有後顧之憂,多年來他們的情誼也是亦師亦友。

所以在受封時,朱元璋也給了李善長在所有文臣武將中最大的榮耀,像免死鐵券這類皇帝用於賞賜臣子,無上光榮的器物,朱元璋一下就賞賜了兩個。

這代表著只要你李善長以後不做謀反的大事,無論你犯了何罪都可以免死兩次,你的兒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但是當時在朝堂上風光無兩的李善長不知道,這兩道免死鐵券恰恰成為了他以後全家的催命符。而且當一個人走到頂峰的時候,恰恰就是從下坡路的開始。

告老還鄉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他的身份地位就和過去不一樣了。之前他是這幫兄弟們的大哥,可以和李善長促膝長談,可以和湯和、徐達醉酒談天。

可是如今他已經是皇帝了,皇帝是沒有兄弟和朋友的,皇帝只有臣子。朱元璋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遺憾的是李善長並沒有擺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