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吾王萬歲 (1 / 6)

明仁宗的譚順妃入宮不到一年,殉葬時還不滿二十歲,她肯定不願意死。

咱們先來看看明仁宗是怎麼對待給他父皇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嬪妃,也許能找到部分答案。

明仁宗朱高熾是有名的仁君,他的辦法,很“人性化”。朱高熾親自“送”殉葬的妃子們“走”。

這個記載見於朝鮮的《李朝實錄》,因為給朱棣殉葬的妃子裡有兩個是朝鮮人,崔氏和韓氏。不管是嘉靖帝還是萬曆帝,都比隆慶帝朱載坖要有名得多。這樣一位在位僅八年的皇帝,論名聲沒有自己的爸爸和兒子大,表現跟明朝的其他皇帝比也並不是很出彩。好色跟平庸似乎已經成了他的代表詞。

從皇子時期開始,包括他執政的八年裡,他甚至都沒有自己的臣子出名。同一時間的名臣就有張居正、戚繼光、還有嘉靖年間的大奸臣嚴嵩父子。在位時間很短,又因好色而早早離世,但他其實稱得上是明朝的一代賢主。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細討論一下。

無心皇位反成龍,不爭即為爭

嘉靖的兒子中,三子朱載坖非嫡非長,也不受寵愛。他最後能即位,可以說真的是造化弄人。前兩個皇子被立為太子後相繼離世。本就迷信的嘉靖信了什麼所謂“雙龍不能相見”的說法。自此對自己的兒子們更加冷漠。也不再輕易提及立儲之事。

不過這對於朱載坖來說也並不算什麼。因為他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過什麼寵愛和過高的期望。他的母妃也不受寵,他自己也不受寵。再加上前面還有兩個皇兄,所以他本就從未想過,皇位會落到自己的身上。不過,在前兩位皇子相繼離世之後,他就變成了年齡最長的皇子。可是嘉靖看上去對他毫無意向,四皇子也開始蠢蠢欲動,直接忽視他開始謀劃太子之位。很快,朱載坖就受封為“裕王”,短暫興起的心思也就這麼被按了下去。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正興奮謀劃的四皇子很快便遭了厭棄,直接被剝奪了即位的可能。嘉靖一想,我這還在呢,你就這麼積極的當太子,等你當上了,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謀劃著幹掉你老爹我當皇上了?於是果斷把這個四兒子踢出局。不得不說帝王心海底針。經此一事,嘉靖也意識到了不立太子朝局不穩,而這個名額最終落到了三皇子朱載坖的身上。爭的人被厭棄,不爭的人反而走到了最後。一直以來的低調謙遜,反而成了朱載坖勝利的關鍵。

任用賢能有功無過,終成一代賢主

朱載坖做了太子之後,好好的活到了登基為帝,史稱明穆宗。跟他的父親嘉靖,任由大奸臣嚴嵩父子禍亂朝綱不同。朱載坖是一位能最大程度挖掘朝臣潛力的君主。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再平庸不過的人,所以一定要讓有能力的人在應有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所以,他很支援自己的大臣們有所作為,樂於任用賢能,打壓不正之風。那位比他自己還有名的名臣張居正就是他扶持起來的。總的來說,這是一位對自己非常有數的皇帝。

做皇帝想被後人記住,要麼極賢明能幹,要麼極昏庸。但是中間那一小波普通一點的,就有些吃虧了。最後也只能落得個平庸二字。殊不知,在皇帝這個特殊崗位上,能做到平庸,有功無過,就已經算得上賢明瞭。畢竟這是一個決定就關係萬民的崗位。

而朱載坖在位的這八年時間,除了任用賢明之外,做過的一些決策也都對國家命運有著良好的導向。比如推行新政,鞏固大明朝的統治。其實是在給他爹嘉靖收拾爛攤子;比如跟已經僵了幾百年的蒙古議和,開放兩邊百姓正常貿易,便是根據明朝當時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正確決定;比如支援戚繼光抗倭,解除海禁,也是聽到了沿海人民的心聲,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由此可見,明穆宗朱載坖絕對稱得上一個好皇帝,他的“平庸”,是他身為天潢貴胄卻沒有貴族階級的傲慢,因為從小到大的經歷從而能夠看到並深入民間百姓的疾苦。他是一個接地氣的君主,看上去可能沒有那麼有威嚴,但是卻有著低調謙遜和自我認知明確的良好品德。

總的來說,他在位的短短八年,有功無過,瑕不掩瑜。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有自己抱負和想法的君主,只是實行的方式要比其他君主更柔和。實在是上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了,當然也有他自己的不當心。一代賢主最後竟因為這樣不體面的原因而壯志未成,不得不說太讓人惋惜了。

私德有損英年早逝,可悲可嘆

說到明穆宗朱載坖,關鍵詞除了“平庸”,還有一個好色。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自古以來的賢明君主好色的也一點都不少。可是這種事情放在人家身上就是風流佳話,放在朱載坖身上,就變成了致命的缺點,真“致命”的那種。

按理說,好色這種事情,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君主致命的弱點,畢竟也不乏唐玄宗這種晚節不保的“賢明君主”,最後還能把過錯都推到美女禍國上。但是朱載坖實在是太“平庸”太接近一個普通人了,賢明君主該有的自制力他並沒有,反而是像普通人一樣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

身為皇帝,後宮的美女就像四季的花朵一樣一茬又一茬。朱載坖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並且沉溺其中,很快便因縱慾過度而被“掏空”了身子。可他仍然還不警覺,還不收斂,甚至還借用丹藥來讓自己重展雄風。他的身體靠著丹藥而呈現出虛假的繁榮,暗裡卻一直又被毒素侵蝕,還在不斷地損耗,愈發外強中乾,最後竟然在年僅三十六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了,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萬曆。三十六歲,正是青年人大展宏圖的年紀,一代賢主朱載坖就這麼早早地結束了皇帝生涯,實在是可悲可嘆!

結語:縱觀明穆宗朱載坖的一生,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他看似的“無為而治”,其實正是他的賢明之處。而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可以說體現在他人生的每一處。能夠當上皇帝是順其自然,根據時局作出正確的決策,也是在順其自然。之後因為私德有損而英年早逝,則是因為他沒有順應人體的自然規律,甚至借用外力來干預,才有的惡果。雖然一直說人定勝天,但也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不順其自然,雖然可能會換來一時的榮光,但是最終還是會受到時間的懲罰。不知道你的看法是否跟我相同呢?

那麼給朱棣殉葬的妃子裡為什麼有兩個朝鮮人呢?494位皇帝,而皇后卻數不勝數,能成為皇后的人,必然有一定的姿色。其中有五位皇后堪稱“五大豔后”,她們都有著非常高的顏值,令皇帝沉迷於其中。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的五大豔后。

第五名,張嫣。

張嫣是明熹宗的皇后,她是歷史上第一個透過民間選美當成為的皇后。古代王公貴族都很講究出身,皇帝所選的妃子也都是出生於名門望族。到了明朝朱元璋在位時,為了防止外戚干預政事,他規定所有的妃子必須從平民中選擇。

到了明朝天啟元年,明熹宗朱由校繼承了皇位,他秉承祖制,從民間選取妃子。最後張嫣從全國五千美女之中,連過八關,被冊為妃子。史料記載其外貌: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有皇后風範,能母儀天下。朱由校見張嫣如此優秀,立即封她為皇后。

張嫣不但人美,而且是個非常開明的皇后。她經常勸諫明熹宗“遠小人而近賢人”,不要過分寵信宦官魏忠賢和熹宗乳母客氏,無奈熹宗不聽,而後張嫣也受到兩人嫉恨,暗中陷害張嫣,致其流產,從此不能生育。

崇禎朱由檢上位後,不僅處死了魏忠賢與客氏,而且還封自己這位十分尊敬的嫂子為懿安皇后。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後,張嫣不願成為俘虜,上吊自殺殉國。

第四名,趙飛燕。古代女子沒有多少地位,未出閣前以父為綱,出嫁後以夫為綱,所以在男權社會即便你是母儀天下的皇后國母,也是要匍匐在皇權、夫權之下,不能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

但是在浩蕩的歷史長河裡,卻有一位奇女子——她出身名門,父親是大明的開國功勳魏國公徐達,姐姐是明成祖朱棣的中宮皇后,弟弟位列公侯,另外兩個姐妹也是王妃,這樣的勳貴家庭按理說她會有一門門當戶對的婚姻,嫁入名門,接受宿命的安排,成為貴婦,安享歲月靜好,但是她卻活得淡泊通透,親自拒絕了皇帝姐夫的求婚,放棄了千萬萬女子夢寐以求的後位,以自己的聰慧恬淡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她就是正在熱播的《山河月明》中的徐妙錦,那個在劇中看到長姐被朱棣拒婚後機智沉著地指揮弟弟徐增壽求見太子、為姐出氣的聰慧小女子!當然電視劇不能苟同於歷史,剝開劇情渲染的面紗,揭秘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徐妙錦:

徐妙錦是明初開國大將徐達的三女兒,母親賈氏是徐達的續絃。徐達雖赳赳武夫,但是對子女家教極嚴,幾個孩子都知書達禮,不同於姐姐徐妙雲的胸有丘壑,徐妙錦知書達理“賢且美”,是三個姐妹中容貌最美的一個,未出閣時候便引得無數官宦子弟趨之若鶩。

女大當嫁,大姐嫁給了還是燕王的朱棣做正妃,二姐和四妹也分別嫁給了太祖朱元璋另兩個兒子代王和安王,三個姐妹都是天家的王妃,若妙錦憑藉自己的容貌和賢淑成為皇家子媳定不費吹灰之力,但是聰慧的徐妙錦深諳皇家的殘酷無情,不急著把自己嫁出去,她有自己的打算,她要找一個匹配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尋尋覓覓中不肯屈就自己,直到二十八歲還待字閨中!

1407年,徐妙錦的大姐(朱棣的仁孝皇后)徐皇后去世,朱棣雖然對髮妻情深義重曾考慮過不再立後,但是不知道是傾慕徐妙錦的才色還是考慮魏國公徐達背後的家族勢力,於是派出宮中女官多次上門求親,想立她為皇后,都被她委婉拒絕。徐妙錦這個聰明通透的的女子竟然拒了皇帝姐夫的求婚,千古稱奇!

拒絕的方式也堪稱一絕:當朱棣派內宮女官前去宣旨時,花容月貌的而徐妙錦卻裝病不出,當女官來到病榻前探視時候,徐妙錦以被遮面說:我臉上有麻,羞於見人,無法侍君,請君諒之……然後待女官走後又刷刷提筆給曾經的皇帝姐夫寫了封信,大意是:小女子才疏學淺,面容醜陋,才不足以輔佐陛下,德不堪以母儀天下,總之,您的皇后位置實在承當不起……然後聰慧的她怕朱棣再派人來糾纏,竟然落髮為尼,以這種方式公然拒婚,古今未有!

徐妙錦這種稱奇的拒婚讓經歷無數戰場廝殺的朱棣哭笑不得卻也無可奈何,此事只能作罷,從此朱棣的確再也沒有動過立後的念頭。明成祖崩後,兒子仁宗朱高熾繼位,她的皇后張氏感於對自己這位敢於拒婚姨母的賞識,經常下旨傳召徐妙錦到宮中聚會閒談,徐妙錦見朱棣已死,自己再無顧忌,便又蓄起了青絲,大方地還俗。她的優雅才色一時竟令無數宮人側目,也一直受到仁宗、宣宗時期後宮妃嬪們的厚待,徐妙錦活成了大明初期官宦女子最自在的樣子,令無數女子羨慕不已。

明英宗時期,61歲的徐妙錦壽終正寢,這位經歷了五朝的名門貴女結束了自己個性而又傳奇的一生,把自己的勇敢、通透、淡泊留在了歷史深處。

趙飛燕是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后。正史上對她的記載很少,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正名,據《趙飛燕別傳》中記載,趙飛燕家有一本奇書為彭祖方脈,她從小學習,能夠熟練使用氣術,長大後纖便輕細,舉止翩然,能在掌中起舞,所以叫“飛燕”。

她在陽阿公主家當舞女時,被漢成帝看中,漢成帝瞬間被這位妖豔的的舞女吸引,將她帶回宮。不得不說趙飛燕非常有心機,一連三天拒絕成帝召幸,這偏偏激起了漢成帝的征服之心,從此之後夜夜臨幸,再也離不開她。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