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37章 滇遊日記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章 滇遊日記七 (2 / 6)

陳、董芳躅,後來亦未見其繼,即有之,豈羅致所及?然遠則萬里莫儔chóu伴侶,而近則三生自遇。有吳方生者,餘同鄉人,今以戍僑寓省中。其人天子不能殺,死生不能動,有文有武,學行俱備,此亦不可失者。“木公慮不能要邀致,餘許以書為介,故有是請,然尚未知餘至府治也。使者以復柬返。

前繳冊大把事至,以木公命致謝,且言古岡亦艱於行,萬萬毋以不貲計算蹈遇到不測。蓋亦其託辭也。然聞去冬亦曾用兵吐蕃不利,傷頭目數人,至今未復,癙儸、古宗皆與其北境相接,中途多恐,外鐵橋亦為焚斷。是日雨陣時作,從樓北眺雪山,隱現不定,南窺川甸,桃柳繽紛,為之引滿滿杯的酒。

是方極畏出豆天花。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牽染,死者相繼。然多避而免者。故每遇寅年,未出之人,多避之深山窮谷,不令人知。都鄙間一有染豆者,即徙之九和,絕其往來,道路為斷,其禁甚嚴。九和者,乃其南鄙,在文筆峰南山之大脊之外,與劍川接壤之地。以避而免於出者居半,然五六十歲,猶惴惴奔避。木公長子之襲郡職者,與第三子俱未出,以舊歲戊寅,尚各避山中,越歲未歸,惟第二、第四名宿,新入泮鶴慶。者,俱出過。公令第四者啟來候,求肄yì校閱文木家院焉。

初九日大把事復捧禮儀來致謝,酬校書之役也。

鐵皮褥一,黃金四兩。再以書求修《雞山志》,並懇明日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後出關。院有山茶甚巨,以此當折柳也。餘許之。

是日仍未霽,復憩通事樓。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自元旦至元宵後二十日,數舉方止。每一處祭後,大把事設燕通“宴”燕木公。每輪一番,其家好事者費千餘金,以有金壺八寶之獻也。

其地田畝,三年種禾一番。本年種禾,次年即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停而不種。又次年,乃複種禾。

其地土人皆為麼些今納西族,又作“磨些”、“摩沙”。

國初漢人之戍此者,今皆從其俗矣。蓋國初亦為軍民府,而今則不復知有軍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麥,自漢至國初。太祖乃易為木。民姓和,無他姓者。其北即為古宗。古宗之北,即為吐蕃。其習俗各異雲。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絕無雷聲。其人南來者,至麗郡乃聞雷,以為異。

麗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巖,高闊皆三丈,崖石白色而東向。當初日東昇,人穿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紅色尤為鮮麗,若鏡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則不復然矣。

初十日晨餐後,大把事復來候往木家院。

通事具騎,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東向半里,街轉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託,南去乃大道。半里,去東橋,於是循溪南岸東南行。三里,有柳兩三株,在路右塍間,是為土人送行之地。

其北有塢,東北闢甚遙。

蓋雪山之支,東垂南下者兩重,初為翠屏、象眠,與解脫、十和一夾而成白沙塢;再為吳烈東山,與翠屏、象眠再夾而成此塢,其北入與白沙等。其北度脊處,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東者。東山之外,則江流南轉矣。脊南即此塢,中有溪自東山出,灌溉田疇更廣。由此塢東北逾脊渡江,即香羅之道也。塢中溪東南與玉河會於三生橋之東。又有水西南自文筆山,沿南山而東轉,隨東圓岡之下,經三生橋而東與二水會。於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東圓岡者,為麗郡東南第一重鎖鑰。蓋有大脊自西來,穹為木家院後高峰大脊,從此南趨鶴慶。其東下者為邱塘關,其東北下者,環轉而為此岡,直逼東山之麓,束三水為一,沿東山南下而出邱塘東峽,自七和、馮密而達鶴慶。岡首迴環向郡,南山之溪經其下,鞏橋度之,曰三生橋。橋北有二坊,兩三家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疇,而南則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巔,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內抱,下闢平塢,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東下,與東山夾溪南流。坡間每有村廬,就窪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窪,有水成痕,自西而東下於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橋而南,則木家院在是矣。

先是途中屢有飛騎南行,蓋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餘,而又屢令人來,示其款接之禮也。途中與通事者輒唧唧語,餘不之省察看。比餘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門。其門南向甚敝,前有大石獅,四面牆垣之外,俱巨木參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門兩重,廳事亦敞。從其右又入內廳,乃拜座進茶。即揖入西側門,搭松棚於西廡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禮也。大把事設二卓即“桌”,坐定,即獻紙筆,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進諸生,雖事筆硯,而此中無名師,未窺中原文脈,求為賜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為終身佩服。”

餘頷之。拆其封,乃木公求餘作文,併為其子斧正修改。書後寫一題曰:“雅頌各得其所。”餘與四君,即就座拈毫執筆,二把事退候階下。下午,文各就。餘閱其作,頗清亮。二把事復以主命求細為批閱。餘將為舉筆,二把事曰:“餒飢餓久矣,請少遲之。後有茶花,為南中之冠,請往一觀而就席。”

蓋其主命指示也,餘乃從之。由其右轉過一廳,左有巨樓,樓前茶樹,盤蔭數畝,高與樓齊。其本徑尺者三四株叢起,四旁萎蕤ruí枝葉茂盛下垂,下覆甚密,不能中窺。其花尚未全舒,止數十朵,高綴叢葉中,雖大而不能近覷觀看。且花少葉盛,未見燦爛之妙,若待月終,便成火樹霞林,借因為此間地寒,花較遲也。

把事言,此樹植與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餘。

餘初疑為數百年物,而豈知氣機發旺,其妙如此。

已還松棚,則設席已就。四君獻款,復有紅氈、麗鎖之惠。二把事亦設席坐階下,每獻酒則趨而上焉。

四君年二十餘,修皙修長而白皙清俊,不似邊陲之產,而語言清辨可聽,威儀動盪,悉不失其節。為餘言北崖紅映之異。時餘欲由九和趨劍川,四君言:“此道雖險而實近,但此時徙遷移諸出豆者在此,死穢之氣相聞,而路亦絕行人,不若從鶴慶便。”餚味中有柔豬、犛牛舌,俱為餘言之,縷縷可聽。

柔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食。犛牛舌似豬舌而大,甘脆有異味。惜餘時已醉飽,不能多嘗也。因為餘言:“其地多犛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負重,北地山中人,無田可耕,惟納犛牛銀為稅。”蓋鶴慶以北多犛牛,順寧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異獸,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晶、騰越,其西漸狹,中皆人民,而異獸各不一產。騰越之西,則有紅毛野人,是亦人中之耗、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領余文去,以四君文畀bì給餘,曰:“燈下乞細為削抹修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餘頷之。

四君送餘出大門,亦馳還郡治,仍以騎令通事送餘。東南二里,宿村氓家。餘挑燈評文,就臥其西廡。

十一日昧爽,通事取所評文送木家院,就院中取鈑至,已近午矣。覓負擔者,久之得一人,遂南行。二里,抵南山下。循山東南一里,下越一坑底,仍東南上二里,出邱塘關。關內數家居之,有把事迎餘獻茶。其關橫屋三楹,南向踞嶺上,第南下頗削,而關門則無甚險隘也。其嶺自西大脊分支**,與東山對夾漾共江於下,關門東脊臨江之嘴,豎塔於上。為麗東南第二重鎖鑰。隔江之東山,至是亦雄奮而起,若與西大峰共為犄角者。關人指其東麓,即金沙江南下,轉而東南,趨浪滄、順州之間者。

此地有路,半日逾此嶺,又一日半而東南抵浪滄衛。

出關,辭通事以騎返,餘遂同擔夫仍南向就小道下山。

其道皆純石嵯峨,踐隙攀峰而下,二里,乃抵其麓。遂西南陟橋,橋西有坡,南向隨之。半里,復下坡,西有塢南開,而中無水。又半里,橫陟之,由西坡上半里,依西大山之麓轉而東南行。一里餘,路左復起石山,與西山對夾,路行其中。

二里,逾脊南下,脊右有石崖下嵌,而東半石峰,尤為巀嶪jiéyè山高峻貌。南一里,東峰始降,復隨西坡盤而西南。二里,其支復**,再南逾之。下半里,還顧**峰南,有崖嵌空成門,返步探之,雖有兩門,而洞俱不深。

又循西山而南,一里餘,三四家倚西山下,於是復見漾共江出峽而下盤其麓,峽中始環疊為田。村之前,已引水為渠,循山而南,抵七和矣。

隨渠盤西山**之嘴,又三里而抵七和。七和者,麗郡之外郛fú外城也,聚落倚西山頗盛。其下塢中,水田夾江,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東向。由其前又南半里,為稅局,收稅者居之。又南漸下一里,復過一村,乃西南上坡。一里,陟坡頂,其上甚平。由其上平行而南,二里,有數家居坡脊,是為七和哨,則麗江南盡之鄙邊疆也,故設哨焉。

哨南又半里,有路自東南橫過西北者,為三岔黃泥岡。

蓋是坡自西大山下垂,由此亙而東南,橫路隨其脊斜去,脊西遂下陷成峽,黑龍潭當其下焉。大道由峽東直南,鶴慶、麗江之界,隨此坡脊而分。故脊西下陷處,自西盤而南至馮密,其下已屬鶴慶;脊東盤亙處南下馮密東,其內猶屬麗江,此東西兩界大山內之橫界也。於是西瞰峽內,松箐遙連,路依東脊南向漸下,六里而至馮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