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25章 黔遊日記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章 黔遊日記二 (3 / 4)

又西三里,有石峰中起,分突塢間,神字界其下,曰雙山觀。按君自後來,復越而前去。又西一里,則西脊迴環於前,遂塢窮谷盡。塢底有塘一方,匯環坡之麓,四旁皆石峰森森,繞塘亦多石片林立,亦有突踞塘中者。於是從塘西南上回坡,一里,登其脊。又宛轉西行嶺頭,嶺左右水俱分瀉深谷,北出者當從軟橋水而入盤江上流,南流者當從黃草壩而下盤江下流。又西向從嶺頭升陟,其上多中窪之宕,大者盤壑為田,小者墜穴為阱。共五里,為水塘鋪,乃飯於廟間。過鋪西下嶺,逶迤山半,又五里,過高笠鋪,南向行隴間。

逾一平嶺西南下,又五里,有小溪自北峽來,石橋南跨之。度其南,北門街夾峙岡上;逾岡南下,始成市,有街西去,為雲南坡大道;直南,又一小溪自西南峽來,石橋又南跨之。橋南即為普安城,州、衛俱在其中。

按君已駐署中矣。其城西半倚山脊,東半下臨東溪,南北二門正當西脊之東麓,而東門則瀕溪焉。南門外石橋,則三溪合於北,經東門而西環城南,又南去而注於水洞者。北門外石橋:第一橋,即雲南坡之水,繞城西北隅而為塹,東下而與北溪合於城東;第二橋,即小溪自西北來者,《一統志》所云“目前山之水”也;第三橋,即小溪自北來者,《一統志》所云“沙莊之水”也。三溪交會於城之東北,合而南去,是為三一溪,經城南橋而入於水洞。其城自天啟初,為水西叛逆,諸蠻應之,攻圍一年而破,後雲南臨安安南土官沙姓者,奉調統兵來複。至今瘡痍未復。

然是城文運,為貴竹之首,前有蔣都憲,今有王宮詹,名柞遠。非他衛可比。州昔惟土官,姓龍,其居在八納山下,統十二小土司。今土官名子烈,年尚少。後設流官,知州姓黃。並治焉。

州東北七十里有八納。

其山高冠一州,四面皆石崖嶄絕,惟一徑盤旋而上,約三十里。

龍土官司在其下。其頂甚寬平,有數水塘盈貯其上,軟橋之水所由出也。土音以“納”為“但”,而《梵經》有“叭呾dá哆”之音,今老僧白雲南京人。因稱叭呾山,遂大開叢林僧從居寺院多如叢林,而彝地遠隔,尚未證果。

州南三十里有丹霞山。其山當叢峰之上,更起尖峰卓立於中。西界有山一支,西南自平彝衛屏列而北,迤邐為雲南坡,而東下結為州治。西屏之中,其最高處曰睡寺山,正與丹霞東西相對。其東界有山,南自樂民所分支而北,當丹霞山南十里。西界屏列高山橫出一支,東與東界連屬,合併而北,夭矯叢沓,西突而起者,結為丹霞山;東北聳突而去者,漸東走而為兔場營方頂之山,而又東北度為安南衛脈。其橫屬之支,在丹霞山南十里者,其下有洞,曰山嵐洞,其門北向。

水從洞中出,北流為大溪,經丹霞山之西大水塘塢中,又北過趙官屯,又東轉而與南板橋之水合。

由洞門溯其水入,南行洞腹者半里,其洞劃然上透,中匯巨塘,深不可測。土人避寇,以舟渡水而進,其中另闢天地,可容千人。而丹霞則特拔眾山之上,石峰峭立,東北惟八納山與之齊抗。八納以危擁為雄,此峰以峭拔擅秀。昔有玄帝宮,天啟二年毀於蠻寇,四年,不昧師徽州人。覆鼎建,每正二月間,四方朝者駢集,日以數百計。

僧又捐資置莊田,環山之麓,歲入谷三百石。而嶺間則種豆為蔬,歲可得豆三十石。以供四方。

但艱於汲水:尋常汲之嶺畔,往返三里,皆峻級;遇旱,則往返十里而後得焉。

五月初一日餘束裝寄逆旅主人符心華寓,蘭溪人。

乃南抵普安北門外,東向循城行。

先是駝騎議定自關嶺至交水,至是餘欲往丹霞,彼不能待,計程退價。餘倉卒收行李,其物仍為夫盜去。窮途之中,屢遭拐竊,其何堪乎!復隨溪南轉過東門,又循而抵南門,有石樑跨溪上。越其南,水從西崖向南谷,路從東坡上南嶺,西眺水抵南谷,崖環壑絕,遂注洞南入。

時急於丹霞,不及西下,二里,竟南上嶺,從嶺上行。又二里,逾嶺轉而西,其兩旁山腋,多下墜之穴,蓋其地當水洞東南,其下中空旁透,下墜處,皆透穴之通明者也。又西南一里,路右一峽下迸,有巖西南向,其上甚穹,乃下探之。東門有側竇如結龕,門內窪下而中平,無甚奇幻。遂覆上南行,又一里,逾嶺脊,遂西南漸下,行坡峽間。一里,過石亭壘址,其南路分兩岐:由東南者,為新、安二所、黃草壩之徑;由西南者,則向丹霞而南通樂民所道也。遂從西南下。

從嶺峽中平下者二里,東顧峽坑墜處,有水透崖南出,餘疑為水洞所洩之水,而其勢頗小,上流似不雄壯。

從其西,遂西南墜坑而下。一里,抵壑中,則有溪汪然自西而東注,小石樑跨其上。曰南板橋。以別於北大道之三板橋也。其下水西自石洞出,即承水洞之下流,至是而復透山腹也。水從橋東,又合南峽一溪,東向而去,東北合軟橋下流,出北板橋而東與盤江合。其南峽之溪,則自大水塘南山嵐洞來。二溪一北一南,皆透石洞而出,亦奇矣。越南板橋南一里,溯南來溪入南峽,轉而西行峽中。又二里,則有壩南北橫截溪上,其流湧壩下注,闊七、八丈,深丈餘,絕似白水河上流之瀑,但彼出天然,而此則人堰者也。壩北崖有石飛架路旁,若鷁水鳥首掉虛,而其石分竅連枝,玲瓏上透,嵌空湊合,亦突崖之一奇也。又西三里,路緣北崖而上,西越之而下,共半里,山回水轉,其水又自南向北而來者,其先東西之峽甚束,至是峽之成南北者漸寬。又循溪西崖南向行,一里,南逾一突嘴,則其南峽開而盤成大塢,南望有石樑橫跨溪上。

半里,度石樑而東,遂東南上坡,始與南來之溪別。東上半里,過一村,又東半里,轉而南稍下,共半里,逾小溪而上,過趙官屯,遂由屯村北畔東南入塢。二里,復七嶺,一里,轉峽處有水飛墜山腰。

循山嘴又西轉而南半里,隨峽東入又半里,峽中有水自東峽出,即飛瀑之上流也。小石樑跨峽而南,石碑剝落,即丹霞山《建橋記》文也。

由橋南西向盤嶺,為大水塘之道,遂由橋東向溯水而入。

其下峽中箐樹蒙密,水伏流於下,惟見深綠一道,迤邐谷底。

又東半里,內塢復開,中環為田,而水流其間。路循山南轉,半里,入竹樹間,有一家倚山隈wēi彎曲處結廬,下瞰壑中平疇而棲,餘以為非登山道矣。忽一人出,呼餘由其前,稍轉而東,且導餘東南登嶺,乃下耕塢中去。及餘躋半里,復西入樵徑,其人自塢中更高呼“稍東”,遂得正道。其處四山回合,東北皆石山突兀,而餘所登西南土山,則松陰寂歷,松無挺拔之勢,而偃仆盤曲,雖小亦然。遂藉松陰,以手掬所攜飯摶tuán飯糰而食,覺食淡之味更長也。既而循坡南上者半里,又入峽西上者一里,又南逾坳脊間半里。其坳兩旁石峰,東西涌起,而坳中則下陷成井,灌木叢翳其間,杳不可窺。

已循東峰之南,又轉而東南,盤嶺半里,其兩旁石峰,又南北湧起,而峽中又下陷成窪。又稍轉東北,路成兩岐,一由北逾峽,一由東上峰。餘不知所從,乃從東向而上者,其兩旁石峰,復南北湧起。半里陟其間,漸南轉,又半里,南向躋其坳,則兩旁石峰,又東西涌起。越脊南,始見西南一峰特聳,形如天柱,而有殿宇冠其上。乃西南下窪間,半里,復南上岡脊。回望所越之脊,有小洞一規,其門南向;其西有石峰如展旗,其東岡之上,復起亂峰如湧髻,而南岡則環脊而西,遂矗然起丹霞之柱焉;其中回窪下陷,底平如鏡,已展土為田,第無滴水,不堪插蒔。由岡西向躋級登峰,級緣峰西石崖,其上甚峻;已而崖間懸樹密蔭,無復西日之爍。

直躋半里,始及山門。其門西北向,而四周籠罩山頂。時僧方種豆壟坂間,門閉莫入。

久之,一徒自下至,號照塵。

啟門入餘,遂以香積供。

既而其師影修至,遂憩餘閣中,而飲以茶蔬。

影修又不昧之徒也,時不昧募緣安南,影修留餘久駐,且言其師在,必不容餘去,以餘乃其師之同鄉也。餘謝其意,許為暫留一日。

初二日甚晴霽。餘徙倚四面,憑窗遠眺,與影修相指點。其北近山稍伏,其下為趙官屯,漸遠為普安城,極遠而一峰危突者,八納也。

相去已百里。其南稍下,而橫脊擁其後,為山嵐洞;極遠而遙峰隱隔者,樂民所之南,與亦佐縣為界者也。其西墜峽而下,為大水塘,塢中自南而北,山嵐洞之水,北出南板橋者也,隔溪則巨峰排列,亦自南而北,所謂睡寺山矣;山西即亦資孔大道,而嶺障不可見。其東僅為度脊,上堆盤髻之峰;稍遠則駢岫叢沓,迤邐東北去,為免場營方頂山之脈者也。山東南為歸順土司。普安龍土司之屬,與粵西土司同名。越其東南,為新、安二所、黃草壩諸處,與泗城接界矣。是日餘草記閣中。影修屢設茶,供以雞矼zōng草名菜、櫐lěi魚腥草漿花、藤如婆婆針線,斷其葉蒂,輒有白漿溢位。花蕊每一、二十莖成一叢。莖細如髮,長半寸。綴花懸蒂間,花色如淡桃花。連叢採之。黃連頭,皆山蔬之有風味者也。

初三日飯後辭影修。影修送餘以茶醬,粵西無醬。貴州間有之而甚貴,以鹽少故。而是山始有醬食。遂下山。十里,北過趙官屯,十里,東北過南板橋,七里,抵普安演武場。由其西橫嶺西度,一里,望三一溪北來,有崖當其南,知洞在是矣。

遂下,則洞門北向迎溪,前有巨石坊,題“碧雲洞天”,始知是洞之名碧雲也。

土人以此為水洞,以其上有佛者為幹洞。洞前一巨石界立門中,門分為二,路由東下,水由西入。入洞之中,則擴然無間,水循洞西,路循洞東,分道同趨,南向十餘丈,漸昏黑矣。忽轉而東,水循洞北,路循洞南,其東遂穹然大辟,遙望其內,光影陸離,波響騰沸,而行處猶暗暗也。蓋其洞可入處已分三層,其外入之門為一層,則明而較低;其內闢之奧為一層,則明而彌峻;當內外轉接處為一層,則暗而中坼,稍束如門,高穹如橋,聳豁不如內層,低垂不如外層,而獨界其中,內外回眺,雙明炯然。然從暗中仰矚其頂,又有一圓穴上透,其上亦光明開闢,若樓閣中函,恨無由騰空而上也。東行暗中者五六丈而出,則堂戶宏崇,若阿房、未央,四圍既拓,而峻發彌甚;水從東南隅下搗奧穴而去,光從西北隅上透空明而入;其內突水之石,皆如踞獅泛鳧,附壁之崖,俱作垂旂qí旗矗柱。蓋內奧之四隅,西南為轉入之橋門,西北為上透之明穴,東南為入水之深竅;而獨東北迴環迥邃,深處亦有穴高懸,其前有眢窟下墜,黑暗莫窺其底,其上有側石環之,若井欄然,豈造物者恐人暗中失足耶?由窟左循崖而南,有一石脊,自洞頂附壁直垂而下,痕隆起壁間者僅五六寸,而鱗甲宛然,或巨或細,是為懸龍脊,儼有神物浮動之勢。其下西臨流側,石畦每每,是為十八龍田。由窟右循崖而東,有一石痕,亦自洞頂附壁直垂而下,細紋薄影,是為蛇退皮,果若遺蛻粘附之形。其西攀隙而上,則明窗所懸也。其窗高懸二十丈,峻壁峭立,而多側痕錯鍔。緣之上躋,則其門擴然,亦北向而出,縱橫各三丈餘,外臨危坡,上倚峭壁,即在水洞之東,但上下懸絕耳。

門內正對矗立之柱,柱之西南,即橋門中透之上層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