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 84 章 崇禎:朕決不能比那清末……
明萬歷年間, 張居正聽見那瘟疫竟然從嘉靖時代便已經有了苗頭,更是被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沒想到禍患竟然已經出現了那般久,而他卻是什麼都不知道。
枉他自詡聰明絕頂, 結果也是個蠢蛋!
此時他正在內閣主持朝政, 當即開始準備那些預防工作。
他望向北方,深深地嘆了口氣。北逃的百姓也是被逼無奈啊, 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朝廷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 更沒能讓百姓們吃飽。
不過好在天幕為他們帶來高産的糧食, 還帶了火器的改進方法,而且他的身體也彷彿跨過了那道坎後彷彿了精神了起來。
他要在自己這最後的時光裡再多為大明續命百年, 至少撐過那滿清崛起的時代, 如果能直接像天幕裡那般過度到那如歐洲的君主立憲制就再好不過了!
崇禎也打起了精神,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徹底控制那瘟疫。
但是如今他既然知道了鼠疫的傳播途徑,總能多救幾個人。
百姓們哪怕不信朝廷, 也應當信那天幕所言。
只可惜那天幕沒有告訴他們那福建大夫的大名, 不過倒總算有了方向, 而且還有那吳又可也是有本事的,他也可以命人去尋找一番。
吩咐完後, 崇禎才又看向宮牆之外。
他的確救不了大明, 但希望他為帝的最後這段時光也算是沒他們老朱家的先輩了。
除明朝外,其他歷朝歷代的皇帝聽到那明末的慘狀也都是背後一涼, 連忙召集了官員商討防疫事宜。
姜宛說完了明末, 便繼續介紹口罩的歷史。
“當然其實這些遮擋口鼻的布條跟現代的口罩差別很大, 畢竟大家並沒有認識到病毒真正是由什麼傳播的,而這布條實際上也擋不住那更加細小的病毒。”
“直到1861年,法國的微生物學家透過鵝頸瓶實驗證明瞭空氣中存在生物細菌,不過呢, 那時候人們只以為透過肢體接觸才能傳播細菌,於是開始對相關手術器械開始消毒。”
“只是醫生們發現,即使做了充分的消毒準備,手術中還是有不少的病人感染。直到189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弗在實驗中證明醫護人員交談時的唾液帶有一種細菌會讓病人感染。於是以此為基礎,德國外科醫學家呼籲醫務人員在手術時,應當帶上消毒後的紗布口罩。”
“不過呢,那時的口罩很粗糙,只用幾層紗布將臉纏起來,不僅不方便,密封性也很差。於是人們開始對其改造,增加細鐵絲作支架,然後又增加了掛耳的帶子,成了現代口罩的雛形。”
“現代意義上的口罩出現在華夏則是清末的東北大鼠疫,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那般一個王朝的末期似乎總伴隨著一場大瘟疫,1910年清朝的最後一年,從俄羅斯回來的工人為哈爾濱帶來了鼠疫。”
“清王朝此時也已經是風雨飄搖,但是在最後的時刻清廷竟是難得地展現了一些現代政府的素養,他們派了海外留學歸來的醫生伍連德去到東北控制瘟疫。”
“經過對患者們進行調查與屍體解剖,伍連德確定此次瘟疫是肺鼠疫,比以前常見的腺鼠疫更加烈性,且傳染性更強。彼時東北情況複雜,不少地方和鐵路在日本人和俄國人的控制範圍內,但是伍連德卻說服他們封了城,關閉了鐵路以及公路,對疫區進行嚴格隔離,焚燒患者屍體和患者住所,最終4個月便控制住了疫情。”
“同時他還發明瞭一種口罩,只需用兩層紗布夾一塊吸水棉便能製成,造價低且材料極易獲得,不僅在這一次的鼠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之後大大小小的疫情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明洪武,朱元璋聽到大清末年也爆發了鼠疫,先是心頭一喜,想那滿清也有今天。
但很快他又覺得不對,滿清能有多少人,這死得還是他漢家百姓啊!
然而在聽到大清竟然四個月就控制下來了鼠疫,將疫區控制在了東北後,朱元璋徹底有些破防了。
他語氣很是酸溜溜道,“這滿清可真是命好,竟然在末年還能碰上這樣的好臣子!咱大明怎麼就這般倒黴?!”
馬皇後聽到自己丈夫的話很是無奈,只能安慰道,“那大清統治的也多是我漢家百姓,最終沒有造成大規模的瘟疫到底是好事一樁啊!你得往好的方面想啊!”
朱元璋又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心中難免酸溜溜嫉妒滿清的好運。
最後他只能有些不情願地道,“罷了,那滿清也就是仗著時代發展,要是擱咱大明當政,知道那什麼細菌還能透過呼吸的空氣傳染,咱大明只會比他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