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章 第 82 章 醫聖 (1 / 2)

第82章 第 82 章 醫聖

姜宛緩了緩才鎮定住心神, 然後趕忙掏出自己的備用機一邊搜尋,一邊開始回答眾人的問題。

“開局一個碗說的元朝的確跟口罩有關系,據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遊記記載, 公元13世紀時, 他來到元朝宮廷之時便發現元朝宮殿中為皇帝上禦膳的宮人們臉上都罩著一層絹布,因為蒙古人認為他們撥出的氣體會汙染食物, 導致皇族生病, 所以需要讓他們防護。”

“當然這一風潮只小規模在元朝宮殿內流行, 畢竟這種絹布是蠶絲和金絲做成,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不過當時上層根據經驗已經有了這樣的思想已經算是先進。”

明洪武, 朱元璋聽到姜宛肯定的回答心中卻又是不樂意了。

他憋嘴對著身旁的馬皇後道, “那元人愚昧不開化,多半是從我漢家醫師那偷學的,只是被他們搶了先。”

一旁的馬皇後很是瞭解朱元璋, 他是向來不願承認元人有任何可取之處的, 她也不欲與朱元璋爭, 只道,“不管是誰發現的, 反正現在是我大明的天下, 有這樣的好法子,之後萬一大明出現疫情咱也能用。”

然而朱元璋還是不願輸給元朝任何一點, 見妻子不願附和自己, 他決定去天幕上找認同。

【開局一個碗:這元人都是些野蠻人, 怎麼可能懂這些?是不是從我們漢人這偷的?】

姜宛很快看見這條彈幕,不由得啞然失笑,不得不說這話還真是符合這個id扮演的人設。

不過到底是直播間的金主,她也不好反駁, 但礙於良心她也不能贊同他,於是想想了開口道,“其實相較於古代歐洲面對瘟疫只知道祈禱,撒聖水,大搞封建迷信,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一套處理瘟疫的方法。”

“春秋戰國之時,大家便已經有了患病之人應當自覺隔離的意識,據說某次孔子的弟子生病,孔子去看望之時便只是隔著門看望。”

“先秦之時,據出土的《雲夢秦簡》以及《睡虎地秦簡》中記載,秦朝法律規定鄉裡如果出現了疑似的傳染病,典甲需要調查並且迅速上報,朝廷則根據疫情派來醫師檢查和治療,患者還會被送往歷所進行隔離治療。”

“到了漢代,朝廷更是用空宅將病人們集中起來,公費治療,甚至他們還賜給病人家屬安葬費以便及時安葬得了瘟疫而死的病人,減少傳播。”

“因著這一系列制度,據史料記載這之間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生過蔓延全國的瘟疫。”

嬴政和劉徹聽著姜宛的介紹,心中頗有些沾沾自喜。

他們大秦大漢的政策果真完備,雖然沒有發明那“口罩”,但是這不是因為時代所限嗎?他們根本不知道疫病會透過人的呼吸傳播啊。

不過還好哪怕不知道那“口罩”,他們不也控制住了疫病,讓其沒能在全國範圍內生亂嗎?

然而很快姜宛的下一句話就讓他們幾乎快石化,特別是劉徹,更是震驚不已!

“直到東漢末年,爆發了長達五十年的大瘟疫,帶走了少則兩千萬人口,多則四千五百萬人口,據說整個華夏減少了七分之六的人口。”

劉徹愣了半晌才反應了過來,饒是他算不得多麼的體恤百姓,但聽見這個死亡人數還是大吃一驚。

畢竟如今他大漢也才三千多萬人口!好家夥,這一場疫病直接帶走了如今他整個大漢的人口啊!

可怎麼會這般嚴重呢?只要當政者及時發現並且隔離控制不至於蔓延成這樣,甚至五十年都滅不掉!

而很快姜宛便解釋了他的疑惑。

“瘟疫固然可怕,但是瘟疫能傳播這般廣與腐敗的政治生態以及當時末年連年戰亂脫不開關系。公元168年,漢靈帝登基,然而登基後的他只顧大肆收刮財産,只顧玩樂,昏庸無比。”

“此時京城內流行起了一種傷寒。起初朝廷並未重視,直到越傳越廣,幾乎傳遍了整個中原腹地,這時朝廷才開始重視疫情。”

“然而隨著氣溫回暖,到了夏天,這種傷寒逐漸消失,東漢的統治者們認為這是天佑大漢,於是繼續醉生夢死,然後他們便被上天教訓了。”

“隨著天氣轉涼,疫情捲土而來,而且還越傳越廣,哪怕隨著溫度升高漸漸變暖疫情減緩,但隔幾年便又會捲土重來。漢靈帝在位21年,記載比較大的疫情便有五次,一直持續到漢獻帝時期。”

“漢靈帝起初三次還會派太醫送藥,後來兩次直接躺平了。朝廷如此擺爛,瘟疫自然消滅不了。”

“而死了這麼多人,再加上東漢末年正值小冰河時期,天氣轉冷,糧食減産,於是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開始了,黃巾起義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東漢朝廷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卻又養大了董卓、袁術這樣的軍閥,開啟了軍閥大混戰,連綿不斷的戰亂更是讓疫情雪上加霜。”

說到這姜宛忍不住嘆了口氣,“其實每每翻看史書,我就會覺得瘟疫固然是天災,但是最終瘟疫蔓延全國乃至全世界本質上還是人禍。哪怕是如今傳染性極高的流感,也不可能憑空傳到千裡之外,古代交通還不發達,對人口流動還有著強有力的管制,只要朝廷能及時發現疫情封城,怎麼也不可能蔓延全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夏幾乎每次大瘟疫都是爆發在王朝的末期。”

此時天幕下的張仲景也隨著深深嘆了口氣,的確的只有官府和朝廷願意管,才有可能掐滅感染源。

他治病怎麼可能有感染得快?畢竟他只有一雙手,又能救治多少病人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