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在華夏和大清之中選擇了大清,華夏落後與否又與他們有什麼關系呢?只要大清能盡可能地存續更長的時間。
所以他也要像清朝皇帝那般做嗎?嬴政很快在心中拒絕了這個想法。
且不論那大清最終還是因為落後被西方撞開了國門,反倒還引發了更悲慘的結局被後世唾棄,就以嬴政的自尊他也不允許自己的大秦比其他國家差!
他望向天空,罷了,他如今能做的就是問心無愧。
至於未來大秦還能傳幾代也不是他如今能擔心的,至少應當比那原本的歷史裡二代而亡要好得多吧!
西漢,劉徹對此倒還算豁達。
總歸如今才剛開始發展,這些都還不會發生在他當政的時期。
經過天幕他早已知道自己不可能長生不老,左右也算是活得夠久,再加上這一世他決定不吃仙丹了,說不準還能活得更長些,他已算滿意。
至於他死後,他才懶得管那洪水滔天呢,讓他的後代去操心吧。
朝廷之上除了衛青等幾個官員相對淡定,其餘官員俱是激動萬分。
“陛下,如今的百姓全都是愚昧不堪的,他們如何有能力推舉官吏、監督官吏?”
“對啊,百姓只會好吃懶做,甚至是偷逃稅賦,咱們若是不用強力,只會讓他們逃了過去。但強力必然就會讓他們不滿,陛下可不能信了那些刁民的話!”
“陛下,若是讓那些無知百姓掌握了過大的權力,長期以往肯定會動搖國之根本。”
……
看著這些官員們義正言辭的樣子,劉徹心中有些想笑,真是當他不知道他們心中到底打的什麼主意。
如今大漢選拔人才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官員考察人才然後推薦給上級或者是皇帝,而後經過試用考核後任命官職。
劉徹是個聰明人,自然十分清楚這其中的隱患。
官員們或多或少都會有私心,只會推薦那些與自己關繫好的人。
若是某些人才與地方官員關系不好,又或者根本不認識官員們,那任憑他有天大的才華也是不可能被皇帝知道,更別提被皇帝任用成為官員。
只是以之前大漢的生産力,劉徹暫時也只能想到這個互相推舉的辦法。
天幕出現後,他知曉了後世“科舉制”選拔人才後,心中便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在大漢也搞一個科舉出來。
不過他一直沒有對外公佈,只跟幾個最親近的官員商量具體的細節,因為他知道如今朝中的官員是絕不願意科舉製出現分掉他們手中的權力,肯定要想辦法破壞。
他可從之前買到的關於唐的小說裡看到了那些世家大族們是如何跟科舉制對抗的。
劉徹並不懼怕那些官員、世家,但也想盡可能的避免麻煩,打算等商定完具體章程後直接公佈讓他們措手不及。
只是科舉制他們尚且不想接受,又何況如今天幕放出的驚天巨雷?!
那些官員倒是會扯大旗,還拿國之根本說事,雖然的確也說得有幾分道理。
如今的大漢的確還沒發展到後世的程度,自然也不能真學那後世。
只是看著那些臣子們跳腳的模樣,劉徹心中覺得很是有趣,果真還是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時才會激動啊。
之前他還糾結何時公佈科舉制,如今倒是個合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