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不想建得更大嗎?還不是那些參天大樹早就被前朝給砍掉了!
他剛想發彈幕反駁,姜宛這時也看見了他們的彈幕,開了口。
“的確,從我們現代人特孃的角度看,紫禁城已經很大了,但據考證漢唐時候的宮殿其實更大,特別是大唐的大明宮,據說是紫禁城的4.5倍。”
“但是紫禁城之所以比前朝的宮殿還小並不是因為技術的退步,而是因為大型的木頭沒了啊!畢竟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需要幾百年上千年,但是人類砍伐樹木只需要一天甚至幾分鐘。於是經歷好幾個朝代的大興土木後,華夏大地上適合建造大型宮殿的樹木越來越少了,後世帝王的宮殿也只能越建越小。”
姜宛這話一出,朱棣頓時興奮起來,連忙開炮。
【judy:你們還好意思說呢!你們把樹都給砍沒了,知道後世找建房子的樹木有多難嗎?你們怎麼還能倒打一耙嫌棄!】
天幕下漢唐的帝王們不由得有些心虛,似乎的確現在山中的樹木少了不少。
然而帝王們大多不願承認是自己的錯,紛紛甩起了鍋。
【掌上明豬:沒地方住了,難道還不能砍幾根木頭建房子嗎?大漢跟你們大明相差一千多年,大漢砍的樹到明朝肯定長成了,跟大漢有什麼關系?】
【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就是,你們大明還是從你們的前朝找原因吧。更何況大唐建宮殿也是砍得關中的樹啊。】
……
姜宛看著彈幕上這些甩鍋的言論,很是有些好笑,這些人可真是入戲,連這都要爭起來。
不過這位“二鳳陛下”怎麼還很自豪他們砍得是關中地區的樹啊?他難道不知道後果嗎?那她可要創上他一創。
“的確,大唐砍得幾乎都是關中一帶的樹木,結果導致關中地區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連年缺糧食,甚至皇帝都得去洛陽乞食,唐之後長安也再也當不了都城了。”
原本還自信滿滿的李世民頓時石化,他想過很多原因後世為什麼不沿用長安為首都,心中還暗暗嫌棄過他們眼光一般。
那北京雖然能夠聯通南北,但他大唐的長安也一樣能嘛!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長安不再作為首都竟會是這個原因,他們不就多砍了幾棵樹嗎?
姜宛大概也是覺得自己有些誇張了,又加了一段話補充。
“當然不能只怪唐朝一個朝代砍樹,實際上是一個個朝代積累下來的。從秦朝開始,關中地區就大興土木,幾乎將整個地區的大樹都砍遍了。而我們現在知道樹木是有利於水土保持的,對生態系統的維持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態被破壞,百姓的田地自然也逃不掉。據唐代的史料推測,唐朝當時良田的流失率高達86%!再加上彼時長安都城人口超百萬,於是乎關中平原地區再難自給自足。”
“當然有的人會說,可以從別的地方運輸糧食嘛,唐朝的皇帝的確也是這麼幹的,從唐高宗時期,長安便從外地大規模運送糧食了。然而大家可以看地圖,長安並沒有適合通航的河流,導致運輸成本極大,甚至一度連李唐皇室都難以承擔。”
“於是唐朝皇室就又想了一個別的辦法,我們帶著人去糧食多的地方不就行啦嗎?於是唐高宗就常常帶著彼時還是皇後的武則天去洛陽乞食。而等到武則天登基後,她更是常居洛陽。洛陽一度成為了實際上的首都。李隆基上位後,大概因為他對洛陽有陰影又或者是避免奶奶對自己的影響,他重新帶著人遷回了長安,但是卻也並未實際解決長安的問題。”
“同時隨著地球氣候的週期性變化,整個北方變冷,經濟中心也進一步南移。再加上唐末亂世,戰亂導致長安進一步沒落,後續的朝代自然再不必選長安為都城了。”
“當然比較地獄的是有的朝代也是沒得選,比如南宋,長安都被異族給佔了,北宋雖然好點,但是再往北走一段距離就是宋遼西夏的邊界線了,自然也不可能定都在長安。”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考察過長安,但最終還是作罷,除了因為太子早逝外,也因為明的邊防壓力主要在北京一帶,而不是長安一代,所以明要遷都只能往北京遷。”
北宋,趙匡胤覺得自己心髒又被狠狠紮了一刀。
說長安就說長安,不用再三提醒大家大宋沒能完成大一統!
而此時一向雄才大略、眼光長遠的李世民也是難得地沉默了。
如今還是初唐時期,他正想盡辦法增加大唐的人口,現在的關中平原還有許多良田沒有分出去。
結果只到了他兒子那代,關中的糧食竟然便已經不夠吃了!
可是人口又是國之根本,不發展不行,難不成他之後也要帶著皇室和大臣去別處乞食?亦或是學那大明直接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