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徹又很快想通,反正他是帝王,也沒人敢公開質疑他。
至於衛青,他私下再跟他好好解釋吧,現在還是先從這小說裡獲取更多的資訊最重要。
主角既然是衛青,想必應當會詳細描述衛青是如何大破匈奴的。
“十年過去到了元光六年,少年衛青終於長成了青年,不僅是騎射、還是兵法造詣都已經進步良多,而這時劉徹也已羽翼豐滿,他徹底不想忍了,想要北伐匈奴了!”
“衛青跟在劉徹的身邊,知道他的一腔抱負,便主動請纓。然而一向信任衛青的漢武帝這一刻卻是猶豫了,因為他知道此去匈奴很是危險,他不想看到衛青去冒險,竟拒絕了衛青的請命。”
“那天衛青在宮殿為跪了很久,直到深夜下起了瓢潑大雨,衛青依舊沒有退卻。劉徹終於心軟拗不過固執的青年,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與其他三人四路出擊匈奴。”
“出征之前,劉徹看著騎著駿馬揚長而去的衛青,心中不捨,卻也知道衛青是雄鷹,不是他養在後宮的金絲雀。”
“這一場戰役的結果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衛青是四人之中唯一勝利的,他帶兵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在龍城之戰中斬殺匈奴軍數百人,而這也是自漢初以來大漢對匈奴作戰第一次取得勝利。劉徹大悅,封衛青為關內侯。”
“他為自己的宏圖霸業高興的同時,更為衛青感到驕傲!看這就是他一手從小侍衛養大的將軍!這簡直是他最好的作品。”
“有了這次勝利,而後衛青多次帶兵出征。元朔元年,直出雁門,領三萬騎兵斬殺匈奴千餘人!”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上谷、漁陽,劫掠百姓兩千餘人。漢武帝自然不能忍,他派李息從代郡出發,衛青則率領大軍用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攻佔高闕,斬殺匈奴二千三百人,奪取河套地區,並在此建立朔方城,修築防禦工事。此戰之後,長安徹底免於了匈奴騎兵的威脅,建立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線基地。”
“而這之後衛青班師回朝,被封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
漢武帝聽著這些戰果連聲叫好,就在明年,他就能從匈奴手上搶回河套地區了!
不愧是他,不愧是衛青!就這麼解決了匈奴這個心腹大患!
而且這一次他提前從天幕這知道匈奴入侵他大漢的訊息,就可以提早做準備了!
只是激動之餘,他也不由得心下一怔。
等等就這麼就完了?難道不應該仔細描寫下衛青是怎麼克敵,讓他抄作業的嗎?光提結果根本沒法具體操作啊!
這般想著,他當即發彈幕詢問。
【掌上明豬:衛青果真是天縱英才,要是能具體講下戰役的經過,描述下衛青在戰場上的英姿就好了。】
因為是講漢武朝的小說,姜宛自然時刻留意著“掌上明豬”,很快便看到了他的彈幕。
然後她一怔,這要求還挺高!這是磕cp的小說,誰會仔細描寫打仗啊!更何況同人女也不懂啊!
而且她記得就連《史記》上對此的描述也是寥寥幾語,她還曾看過一個後人推測為什麼史書裡的大多數戰役都描寫的很不細致,原因嘛也是史家並不知兵,自然寫不出來。
司馬遷都寫不出來,她又怎麼可能講得出來?
姜宛不禁翻了個白眼,“豬豬陛下,咱這就是賣的愛情小說,怎麼可能有詳細的軍事戰術方面的描寫?你要想要的話應該要去看專門的兵書。”
“不過呢我感覺你應該也很難找到特別細致的描寫的,因為寫《史記》的司馬遷他本人對軍事也是一竅不通,史書上對此記載也只有寥寥幾句。”
天幕下的劉徹一怔,司馬遷?《史記》?
劉徹的記性一向很好,很快便想起來這人應當是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看來是子承父業,繼續修史了。
原來史官不懂用兵之法還有這樣的壞處,這可不行!
他要在史書裡向後人展現他親自發掘提拔的大將軍究竟有多麼的英俊威武、運籌帷幄!
劉徹當即傳話道,“派人傳令司馬談,讓他務必教導司馬遷瞭解兵法!”
而正在家被父親壓著讀書,聽見天幕提到他寫成《史記》後正興奮不已的司馬遷,接到劉徹口諭後,滿臉問號,為什麼受傷的是自己,要學的書更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