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 45 章 數學的重要性
看了這麼久的天幕, 大部分人不再像之前那般無知。
特別是在見到後世的繁華後,部分人也有了些“自卑”,相信後世的做法肯定有其道理, 只是大部分人依舊理解不了這算學為什麼會成了所謂的基礎學科。
諸朝帝王都不是委屈自己的人, 有這樣的疑問自然直接在彈幕裡開問。
【掌上明豬:算術為何那麼重要?除了管賬之外我實在是想不出算術用在哪。】
【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這算術不過是算算賬罷了,只需要部分人會就行了, 為何要教所有的人學呢?】
【開局一個碗:咱也是這麼想的。】
……
姜宛看著彈幕上的這些疑問, 雖意外但也不意外, 畢竟這群人之前問過了太多離譜的問題。
不過除了他們以外,現在也有不少人有著這樣的問題, 特別是學生們在學數學學得很痛苦之時常常發出靈魂疑問。
姜宛的數學不好不壞, 但初高中學得痛苦之時,她也常常焦頭爛額,恨不得將數學逐出基礎學科。
只是等她到了大學後, 終於不用在學習數學後, 反倒對數學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
“的確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講數學就是平時算算賬, 很多人覺得高中學的函式、幾何那些工作之後就基本上沒什麼用了,我曾經也那麼覺得, 不過後來在看過一些資料後就知道為什麼數學會成為基礎教育裡最重要的一環。”
“首先, 數學也為這些科學提供了可以科學量化的工具,如果沒有數學的話, 比如, 形容一座山那就只能說山很高, 但是有了數學,我們就可以具體描述山有多高。”
“其次,往大了說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想必大家都學過物理、化學等等, 如果大家不學數學,那些公式什麼的根本都解不了。讀大學後,如果選的是理工科,那麼大一首先學習的就是高等數學,微積分,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科學的發展全都離不開數學的進步,而華夏近代的落後是從整個科學體系的落後,其中自然也包括數學。”
“不過如今網路上有許多奇奇怪怪的言論,說華夏的數學對世界數學史毫無貢獻,將其拿掉都沒有任何影響,這也是屬於謬論,是不科學的。更何況在13世紀以前,我國的數學算得上是長期領先世界。”
“《周髀算經》是被認為我國最早的數學著作,其中便已經提到了勾股定理,這本書最晚成書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成書於秦漢時的《九章算術》便已經提出了不定方程的盈不足術。”
“公元五世紀,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後七位,直到公元15世紀這一紀錄才被阿拉伯數學家打破。同時祖沖之也和他兒子一起在前人的基礎上推匯出了正確的計算球體體積的公式。”
“進入到宋元兩代,這是華夏古代數學最為輝煌的時代,誕生了宋元四大數學家秦九韶、李冶、楊輝和朱世傑。”
“秦九韶寫成了鉅著《數書九章》,創造了大衍求一術,哪怕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式,比英國數學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楊輝三角比法國數學家早六百年,李冶的天元術是利用未知數列方程的一般方法,比歐洲早了兩百年。”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我國的數學是比西方發達的,然而元朝以後,明清兩代理學統治、八股取士,再加上文字獄等等進一步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數學也隨即止步不前。而這時西方文藝複興後,卻是包含數學在內的各項學科飛速發展,華夏再也趕不上西方的發展。”
“現在看現代數學,的確中國人的影子並不多,但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說用現代尺度去衡量中國古代數學的貢獻毫無意義,我們應當置身於邁出最初幾步位置上的人,並去體會他們的困難。”
天幕下,明清兩朝的帝王臉已經黑了個徹底。
明洪武,朱元璋很有些氣急敗壞,“可惡,怎麼聽這天幕的意思,什麼都是從咱大明這開始落後的!咱大明有那麼差嗎?多半是咱大明背了那清朝韃子的鍋!”
一旁的朱棣翻了個白眼,他爹這人真是沒有自知之明,他難道不知道自己就是老古板一個嗎?他在天幕出現之前有過一點點重視教育、科學這些東西嗎?
當然朱棣只敢在鮮紅吐槽,他爹向來不講道理,真觸了他的黴頭自己肯定屁股不保,更何況自己還被天幕劇透了那麼個大雷沒弄清楚呢。
不過同時他自覺自己很是開明,也重視科學技術的呀,登上皇位後難道沒有改變他老爹的政策,反而放任大明繼續衰弱下去嗎?
朱標則是忙安撫道,“爹,咱大明才剛建國,後來還有兩百多年呢,多半是那不成器的後世子孫的問題。爹,您應該高興啊,現在才剛開始,一切都還來得及改變呢。您沒聽天幕說,這時候咱大明還領先全世界呢!”
朱標不愧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一番話將朱元璋哄得心花怒放。
“你說得對,這讓華夏落後不是咱的問題,咱當政的時候大明還領先全世界呢!當然為了避免那不成器的子孫昏了頭,咱現在得從現在行動起來。你去下令,咱大明也學那唐朝科舉增加一門算學。”
清康熙年間,康熙覺得自己都快被罵得有些麻木了。
他算是看出來了,在後世眼中,大清就是華夏落後的根源。
只是他心中又有些委屈,假如現在是那大明朱家當政,真的就能比他愛新覺羅家強嗎?
康熙知道自己比不上漢文帝、唐太宗那等千古聖君,但他繼位以來勤勤懇懇、夙興夜寐,比大明那些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況且他大明就真的敢讓那些老百姓學習西方知識,開啟明智嗎?科舉制度以及所考試的科目也是大清從大明那繼承過來的啊!
康熙很想喊冤,但是張了張嘴卻又閉上了,他知道自己不管說什麼天幕都是聽不到的。
罷了,他擺擺手,再次招來梁九功,“你去招張廷玉來,還有那一眾大學士,朕要跟他們討論科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