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 章 九年義務制教育新增一……
在中國古代, 書籍從來都不是什麼便宜物。
發明紙張之前的秦漢,書籍大多由竹簡和木牘製作,相較於絲綢等等它的成本低, 但一冊竹簡根本寫不了多少字, 竹簡還並不輕,於是導致書籍的運輸和儲存成本極高, 一本書甚至可能需要五輛馬車拉運。
寫在絹帛上的文字更是奢侈品, 再加上百姓們幾乎都不識字, 因此大多數百姓甚至都沒有書籍這個概念。
與此同時,知識和學問也是貴族們壟斷的, 甚至是很多家族的不外傳之秘, 甚至是各諸侯國的王或者皇帝都不得不對他們禮讓三分。
孔子之所以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提倡“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階級對知識的壟斷, 使得任何人任何身份都有可能接受教育。
西漢之時, 人們逐漸探索出了造紙之法, 只是那時的紙張十分粗糙且使用不便,直到東漢蔡倫之時, 他奉鄧綏之名改良紙張, 終於平滑光整、適宜書寫且原料簡單便宜的“蔡侯紙”。
而後紙張才被用作成為紀錄文字,製作成書籍, 而後經過時代發展, 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 紙質書籍得到普及,三國時期便已經大規模應用,兩晉南北朝時期紙質書籍便已基本上取代竹簡。
然而書籍卻依舊昂貴,首先東漢逐漸形成的世家門閥壟斷了知識, 雖然沒有封閉到秦漢時知識只在家族內部流通,但是那也只是在師徒之間傳遞。
其次那時候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需要大量的人力手抄。
到了隋唐,由於科舉的發明,讀書的人大大增多,寄希望於考去功名步入官場。此時由於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的價格有所下降,不再是貴族專屬,但是部分手抄本依舊貴得出奇,甚至有的書一卷高達一千文,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全年的收入。
到了兩宋之時,隨著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書籍的價格再一步下降,特別是活字印刷的出現使得印刷書本的成本大大降低。
明清時期,書籍規模生産大大增加,然而書籍卻依舊相對昂貴,不是普通農人能消費得起的。
因此可以說整個封建王朝的書籍都不是貧苦大眾能夠消費得起的,能讀上書的都是家裡小有餘産的人。
更何況如今天幕上展現的一排排書架上的書不僅數量極大,且裝幀很是精美,讀書人自然是驚嘆無比。
“後世竟然這麼多的書?這好似比鎮上那傢俬塾藏書還多。”
“我要是能去後世那書店觀摩一圈就死而無憾呢!”
“也不知道今天主播賣得是哪類書,朝廷能搶到幾本,那些貴人們願不願意把這些書公佈出來。”
……
哪怕是根本不認字的百姓們此時也跟看稀奇一般,看著天幕嘖嘖稱奇。
“原來這就是書呢,老頭子我一輩子也沒摸過書,臨死能見上一回神仙們看的書也不錯了。”
“唉,真想我的孩子也能讀書識字當貴人!”
“不知道這仙人的書貴不貴,他們是不是都能看得起書。”
……
民間議論紛紛,諸朝宮廷內也是摩拳擦掌,熱熱鬧鬧。
秦,嬴政作為帝王自然知道書籍的重要性。
書籍可是瑰寶,甚至於那些六國貴族的藏書比他還多,更是那些諸 子百家輕易不肯示人的不傳之秘。
若能看到後世的書籍,想必他也能窺見更多後世如此繁華的秘密。
而且那後世的書籍顯然跟他大秦的竹簡或者絲帛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也不知道那書開啟是什麼樣。
李斯顯然也注意到了這點,“陛下,臣觀這後世的書跟我們現在使用的很不相同,那材質似乎跟之前包裹貨物的有些像,如若能研究出來,咱大秦也能用上那天幕裡的書了。臣現在就命人去研究!”
嬴政回想了下,點點頭道,“的確有些像,不過不急在這一時,先看吧。”
明,天幕上的書籍已經跟明代的書籍很是相近了,朱元璋便帶著他兒子們費勁地試圖辨別天幕上那些書籍的標題。
只是看了半天好不容易看清上面的字,然後朱元璋發現自己依舊不認識,他擺擺手抱怨道,“算了,不看了,這曲裡拐彎的符號也不直道是什麼,後世人的字跟咱們這麼不一樣嗎?”
朱標顯然更加細心,他上前一步回道,“爹,你別光去看那些不認識的符號啊,我大致掃了一眼,還是有不少我們認識的文字的,我大膽猜測這未來應該是有另一種文字夾在一起用。”
朱元璋對自家好大兒朱標濾鏡拉滿,更何況朱標說得還十分有道理,當即大手一揮,“標兒,不愧是你,一看就懂了。”
……
天幕下的諸朝熱熱鬧鬧,都很是期待,然而鏡頭前的姜宛卻是很是忐忑。
她組織了半天語言才繼續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