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位置的確定既令人振奮,也令人倍感壓力。
振奮是因為天宮的所處的位置很低,離地面不過四千多米。
這種高度別說軍用機了。
哪怕是民用直升機都能很輕鬆的抵達。
這對於取樣研究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便利,科研人員完全可以攜帶裝置,乘坐大型直升機飛到上空去收集資訊。
探測器取樣檢測看起來很方便,但由於體積載重問題,很多儀器是沒法用探測器搭乘運輸上去的。
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如果有必要的話。
讓直升機飛到天宮附近,再由魏凡直接帶著人御空過去都行。
至於另一個倍感壓力的原因也很簡單:
那就是比起臨近空間,異空間的開啟難度要高太多太多了。
真正意義上的懂的都懂。
不過有個好訊息是。
天宮中既然可以逸散出Y粒子並且吸收氮氣,那麼起碼能確定它和地球之間肯定不是像光門那種連線方式,而是屬於某種地球自帶的割裂空間。
前後兩者的難度完全不一樣,前者完全沒機會,後者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
這就好比一個三件套有閃現的VN對上五件套石頭人,只要能操作好說不定還有機會反殺。
視線再回歸地面。
此時的Y粒子已經停止了逸散,冬雨也不再落下。
不過探測器的成像裝置已經在先前便完成了任務,將鎖定區域的實景圖和熱成像圖全都傳了回來。
面對自己最熟悉的專業,李百安正帶著團隊飛快的進行著研究。
半個多小時後。
他找到林子明,遞過一份表格:
“林上校,天宮的經緯度已經確定了。
東經121°25′29″,北緯22°54′20″,也就是我們正前方十五米左右的上空。”
林子明接過李百安遞來的報告,掃了幾眼後發現自己啥都看不懂。
不過作為現場的負責人,有些問題他還是要確定一下的:
“李院士,您的這個測算結果準確嗎,會不會存在誤差什麼的?”
李百安聞言,胸有成竹的笑道:
“林上校,你放心吧,這個結果百分百準確。
我們根據Y粒子特有的聚集效應和熱成像圖,經過反覆對比和計算,最終圈定了這一個10.3平方米的核心區域。
當然了。
想要完全確定入口的位置,還需要我們上天去看看。
畢竟探測器能攜帶的儀器有限,很多東西沒法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