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先前的介紹,或許會有鮮為人同學感到奇怪:
不對啊,克里普巖只是不存在於地球,為什麼在大莫界發現這種岩石,就一定要和月亮扯上關係呢?
難道就不能是大莫界也符合克里普巖的生成條件,從而自行演化出來的嗎?
這就要說道克里普巖的特殊性了:
這是一種需要符合近地引力條件以及足夠多元素,才能正確生成的特殊岩石。
目前人類只在月亮靠近地球的正面發現過克里普巖。
首先說說月球形成的原因。
月球形成原因的猜測目前有許多種,沒有人能確切地給出這道題的答案。
因為對於幾十億年前發生的事,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時間點,無法證實和證偽一個假說。
只能透過既有的事實去逼近當時的場景。
目前既有的關鍵觀測和探測事實有以下這些:
&n^3)比地球(5.52g/cm^3)和其他類地行星低很多。
月球和地球總體化學成分差別很大,如月球比地球更匱乏揮發性元素和親鐵元素。
地球和月球具有相同的氧同位素組成。
月球最古老的高地火成岩年齡約為45億年,說明差不多是與地球在同一時間形成或分異的。
而月球形成的猜測假說則有四種:
一是從地球中分裂而成的分裂說。
二是作為與地球一起形成的姊妹星球的雙星說。
三是由在太陽系另一處形成的星體經重力捕獲而來的捕獲說。
最後就是原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碰撞,產生的碎片聚集形成的大碰撞說。
目前普遍認可的模型是大碰撞說,也就是第四條。
這一假說認為,45億年前,一顆體積和火星差不多,名叫忒伊亞的行星由於引力的波動流竄到地球軌道附近,與地球發生了一次劇烈的撞擊。
地球當時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整個被炸碎重組,毀滅程度比恐龍滅絕的撞擊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地球被撞擊出的矽酸鹽部分和撞擊物碎片有一部分停留在了繞地軌道中,這些物質最終聚集形成了月球。
而支援這種模型的一個很關鍵資料,就是地月系統現今的角動量,具體數值為3.35×10^41g·cm^2/s。
考慮到部分鮮為人同學掛科嚴重,這裡就不多體了,總之這個資料可以推到出一個近乎相同的遺古模型。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角動量以及撞擊產生的物質構造,才使得克里普巖具備了生成條件。
也就是說克里普巖你可以認為是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在特定行星環境下生成的岩石。
你換個星球用同樣的元素糅合,是沒法復原出這種岩石的,有也只能產生其他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