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力與坍塌力,這兩個力在恆星大部分的時間裡是互相平衡的。
如果聚變多了,外斥力變大。
恆星便會嚮往擴張,中心壓強降低,聚變就回到平衡的速率。
如果聚變少了,外斥力減小。
恆星則就向內坍縮,從而中心壓強變大,聚變加速,仍然會回到平衡的速率。
有點類似蹺蹺板。
這個穩定的階段的恆星被叫做主序星——目前咱們的太陽就處於這個階段,也是幾乎所有恆星都會走的一步路。
從誕生到主序星,大部分恆星的演化過程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時間的長短。
如果初始的質量大。
坍縮的力就大,而相對應的聚變速率就高。
而如果初始的質量小。
重力的坍縮就小,相應的聚變速率就低。
簡單來說。
好比人的一生就是吃XX噸食物,吃得越多走得越快......咳咳。
每一個恆星的在主序星之前的階段大同小異,但他們最終的命運卻各不相同。
對於我們人來說,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只要努力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命運。
貧困子弟不說大富大貴吧,勤快點溫飽還是沒啥問題的。
而恆星就不一樣了。
它們的出身也就是初始質量,幾乎就是它們命運的唯一主宰。
有些類似阿三的種姓,你是人上人還是低等人,在出身的時候就定下了,改都改不了。
總而言之。
當恆星度過了主序星的階段,也就是絕大部分的氫聚變成了氦,質量不同的恆星就分道揚鑣了——後面分成了紅巨星和紅超巨星。
對於我們的太陽來說。
氫的減少會讓聚變速率降低,佔了上風的坍縮力會進一步增大內部的壓強和溫度。
恆星核心周圍一圈的氦達到了臨界點,於是開始聚變成更重的碳。
隨著越來越多的氦參與聚變,太陽的外層會慢慢擴張並降溫,變的不再那麼明亮。
這個階段的太陽被叫做紅巨星。
等到了這個階段,太陽公公就會展露出他危險性的一面了:
他的擴張表面會吞沒水星、金星,至於會不會吞噬地球目前還不確定。
但真到了那一步,吞不吞地球其實也沒差了——那時候地球的地表溫度不會低於3000度,你讓粵省老哥來也活不下去的。
等到了這一階段。
恆星內部的氦會在短短几百萬年內全部被轉化成重元素,而恆星的中心會變成一個巨大的鐵核。
沒錯,這個鐵核就是明眸和曾谷成提及的鐵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