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異世界征服手冊> 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雜交稻米雛形(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雜交稻米雛形(下) (2 / 3)

《管子·輕重甲》記載了春秋時代的水稻產量:

“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

也就是一戶人家一年耕種100畝地,總守成不超過20鍾。

春秋戰國的畝很小,三畝半相當於現在一畝,管子說的百畝實際上只有30畝。

“鍾”是容量單位,可容130公升,能裝稻穀80公斤,20鍾即1600公斤。

30畝耕地總共產出1600公斤,平均畝產53公斤。

這差不多就是戰國時期的平均值。

而除了管子外,嵇康《養生論》則記載了魏晉時期的產量:

“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

也就是說一畝地如果能收10斛糧,那就屬於高產了。

魏晉的畝比春秋戰國時期要大,大約一畝半等於現在一市畝。

當時一畝收10斛,等於一市畝收15斛。

當時15斛是多少呢?——摺合現在150公升,能裝稻90公斤。

也就是說,魏晉時期的高產田可以做到畝產90公斤。

再往後便不再詳盡敘述,直接以農業遺產研究室閔宗殿先生髮表論文《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為例,紀錄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

唐朝畝產138公斤;

宋朝畝產225公斤;

明朝畝產333公斤;

清朝畝產278公斤。

當然了。

每個朝代主要的糧食並不一定是水稻,因此精準到水稻品種的產量方面肯定是有誤差的。

但這種對比本身就沒指望去對著個位數比較,直接對比百位數這個量級就足夠了。

如果說大莫界民生基礎對標的是秦漢時期,那麼其糧食水平可能只能達到春秋時期的水準。

至於現今本土的糧食產量,那就更恐怖了。

那種超級雜交水稻屬於儲備糧可以先不做比較,哪怕僅僅是普通的高產食用水稻,畝產也能隨便達到8001000公斤。

也就是說一畝地的本土產量,可以達到40畝大莫界土地的種植效果。

這樣一對比,就能看出大莫界的種植業有多貧瘠與滯後了。

而與糧食產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莫界的人口數目。

大莫界的人口基數其實並不少,雖然一座城池的規模有限,但別忘了,大莫界的疆域其實是非常廣闊的。

例如紫瓊城的輻射範圍,差不多是以一千公里為半徑的圓形。

擱本土那邊,也就是從魔都到天腐...咳咳,天府城的直線距離為直徑畫圓。

而這種疆域才南域的六分之一而已呢。

大莫界並不是一個集權性質的國家,因此真要對標的話應該對標的是“地球”這個層級。

所以大莫介面積廣人口多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而這種情況下種植業極度不發達,整個世界基礎民生的困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隨後向華將林立帶到了另一塊區域,距離四號稻種僅有一牆之隔。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