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分之三的捕捉率,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這就好比某位老司機給了你350G燒錄著N位老師精彩表演的BT種子源,結果等你收集到的時候發現一連串程式碼只剩下了一個問號。
但不管怎麼樣。
能捕捉到極少量的中微子,便足以說明中微子通訊並不是做不到更不是不存在,只是難度相當相當大而已。
起碼不像國足世界盃奪冠那樣是個虛無縹緲的事情。
例如咱們大亞灣那邊就有一個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基地呢,06年那會兒建成的,專門就是為了研究中微子的相關性質。
當然了。
這項技術大機率也是個有生之年系列,不爆發三戰的話可能在80100年後才會有成熟技術誕生。
那時候某知名的長跑大賽三強估計都決出冠軍了。
不過技術不成熟歸不成熟。
如果將條件限定在數米的距離內,目前的手段還是有辦法捕捉到特定的中微子束的——不求它們能傳遞多少種資訊,只要單純能捕捉到就足夠了。
只是正常情況下,這種距離在通訊方面沒什麼應用方面的意義。
五六米的距離,差不多就是在三樓陽臺和地面交流,普通人說話都能傳的清清楚楚。
但在此前光門出現的時候,這種超短距離傳輸便有了用武之地。
實際上。
當時穿過光門的人員身上就攜帶有一個收發器,穿越光門後第一時間便主動發射了三束的中微子束。
總共蘊含的中微子大約在1.4億顆左右,和挊一發出來的小蝌蚪數量差不多。
不過很可惜的是,在這短短的門間距範圍內,大本營沒捕捉到哪怕一顆中微子。
這說明二者的距離看似只隔著一道門,但實際上很可能是無線遠的摺疊空間。
像林子明他們剛穿越那會兒就曾描述過。
雖然時間很短,但確實存在著一個無法觀測的盲角區間——目前兔子們對其的正式定義是‘時空迴廊’。
也正因如此。
所謂的直接在兩個世界架設水管啦、鋪鐵路啦、拉輸電線的想法統統是無法實現的。
就像現實中班級裡暗戀的女生一樣,明明和她的距離看似很近很近,每天下課做操不過半尺之遙,但實際上的距離卻又是無窮遠。
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簡而言之。
目前光門沒有辦法使用其他的騷操作,每天的通行量下限就是七千噸,上限也就一萬噸出頭並且還不能持久。
又過了五分鐘,張光華走上前:
“林上校,你們可以出發了,一路順風。”
“好的,謝謝。”
林子明朝他點頭致意,隨後帶著一行六人穿過了光門。
.........................
大莫界與本土之間的時空迴廊距離不長。
不過幾個眨眼的時間,林子明一行人便回到了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