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氣旋入口的高度只有四千多米。
因此這次地面並沒有採用推助器進行搭載發射,而是用類似放飛無人機的方式操縱著探測器升空。
&nm也叫狙一樣,這種探測器歸類到無人機裡頭也沒啥毛病。
探測器的主體差不多是個3x3規格的正方形,高度半米多點。
其中存放有收容等離子漿的容器,供能來自制備電源——先期的製備已經在地面完成,因此空中階段的電耗其實並不高。
甚至用不到高階能源,普通的鋰電池都夠了。
而除了容器外,兩條械臂則是起到類流體出口的作用。
以上便是這臺探測器的全部裝置,嗯,就這些。
沒有采樣器械也沒有探測機器人,硬要再找個裝置出來那最多就是雲臺上的攝像頭。
探測器如此精簡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不出意外的話,它大機率在空間被震破的同時便會被能量波及“隕落”:
對接環節必須要在臨近處進行,除非探測器能做到瞬移,否則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
反正四千多米的高度想上去難度很低,各項計劃完全可以分階段進行。
“嗡嗡嗡——”
這臺帶著特殊使命的探測器很快起飛,並且在數分鐘內便抵達了氣旋入口外。
地面上。
此前執行過天宮定位任務的王華團隊成員馮平,這次依舊負責起了探測器的實操大任:
“報告,探測器已抵達4300米高度,目前處於氣旋正下方四米處,隨時可以啟動對接!”
李百安與潘建偉院士對視一眼,下令道:
“開始吧,噴射等離子漿!”
“明白!”
收到指令後,馮平立刻開始進行了操作。
他的表情嚴肅卻不緊張,看上去古井無波。
這是操作員的必要素質之一,哪怕下一秒地球毀滅都不能動搖心智。
“流體艙開啟,檢測聲學共鳴!”
“聲學共鳴正常!”
“平均動能偏差值萬分之零點二一!各資料正常!”
“離子對接通道開啟,等離子漿構閤中,預計將在十五秒內進入氣旋!”
別看等離子漿名字裡頭帶著個漿,但它實際上並不是粘稠的漿糊。
它是一種物質的高能狀態,物理性質與固態、液態和氣態不同。
想要引導等離子漿移動很簡單,只要預設一個電磁場就行了。
在這個電磁場的干擾作用下?
由xicc++重子和渲染後的光子組成的等離子漿迅速聚集到了流體艙的出口,進入了最後的對接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