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崔院士,我記得您的腰椎似乎不太好吧?”
此時的崔曉峰依舊處於震驚之中,因此便下意識的點點頭:
“沒錯,二十多年的老毛病了,怎麼了嗎?”
作為一位翻山越嶺的野生動物學家,崔曉峰——或者說整個行業的同行,身上有些許毛病實在是太正常了。
有的時候氣候潮溼,身上就會出現關節炎或者風溼病。
有的時候天氣悶熱,則很可能會出現中暑導致的遺留併發症等等。
崔曉峰的腰椎就是二十多年前,在贛省那邊留下的一處老傷。
當時他在野外帶隊科考,宿營時被一塊崩落的石頭砸到了腰部。
石頭不大,但砸的力度卻很沉。
因此當時他就走不動路了,全程只能躺擔架。
並且由於事發位置太過偏僻,那時候也沒啥藍天救援隊的說法,團隊足足花了三天才走出大山。
雖然出山後他立刻被送往醫院進行了治療。
但當時整個患處已經出現了積淤狀況,導致至今都留有後遺症。
這些年崔曉峰的腰部經常使不上力,中醫西醫都試過,療效說實話沒那麼理想。
當然了。
這也和他的工作情況有一定關係。
崔曉峰目前的職稱是正高教授,距離院士稱號其實也就一級的事兒。
而且與其他水貨教授不同,崔曉峰是真正有資格申請院士的那類實幹家。
有資歷,也有能力。
因此這些年為了院士稱號,崔曉峰壓根就不敢歇息。
玩了命的到處跑,幾乎沒多少空閒的時間。
而肢體扭傷這種毛病,經歷過的朋友應該都懂。
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手段上可能有所區別,但後期修養調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於是乎。
一個邏輯bug出現了,崔曉峰的腰傷也就拖到了現在。
這種情況現實裡其實也不少,無外乎每個人的身份不一樣罷了。
或是一身頸肩病痛,或是頭暈目眩睡眠失調,或是每天大早上起來擠地鐵。
說實話,誰沒點必須咬著牙扛過去的坎兒啊。
沒辦法。
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生活從不會因為你而停下腳步,真正能清閒如意的少之又少。
不過此時的朱宇豪倒是沒想那麼深,他的心中浮現的是另一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