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們六人一致透過了這一方案後,指揮部沒怎麼遲疑便很快同意了。
三個小時後。
此時的楊正初已經渡過了第一輪雷劫,正在調息準備接受下一輪的鍛體。
這是楊家人提出的要求之一:
必須要等楊正初渡過首輪雷劫並且一切正常,才能允許兔子們進行其他有限的操作。
在距離封閉晶陣大約七百米左右的地方,此時正擺著一個高度大約在半米左右的高臺。
高臺上則擺放著赤龍贈與林子明的那枚石哨。
順便一提。
石哨的相關放置工作是由機器人完成的,因此整個過程沒啥風險。
就是看上去有點唬人而已。
按照曾谷成設計的方案。
技術人員等下將在晶陣的邊緣開出一道四毫米的口子,由離子通道儀架設通道,將雷劫的能量接引轟擊到石哨的正面。
具體的過程不算很困難,但卻很考驗各個部門的微操與配合。
至於雷劫會不會將石哨擊毀,這點倒不怎麼重要。
只要雷劫不把石哨直接湮滅成粉塵。
那麼哪怕是炸成碎石,以本土現有的技術依舊能分析出很多資訊。
因為這個接觸是瞬時的,零點零幾秒都不足以描述這類接觸時間。
剎那間的能量爆發只要不出現“蒸發”,那麼剩餘的部分定然可以檢測出某些東西。
又過了十五分鐘。
一切準備完畢。
曾谷成果斷下達指示:
“開始!”
話音剛落。
唐聘立刻壓下了一個按鈕。
這是一個整合演算法的輸出鍵,耗時兩個半小時完成。
隨著鍵位的啟動。
天河超算中大約有0.3%的算力被騰置出來,開始了另一種模式的計算。
片刻過後。
晶陣組成的渡劫防護罩的側面某處,悄然出現了一個4毫米的孔洞。
咻——
在這個孔洞出現的瞬間,離子通道儀便搭設起了一條有AR+離子組成的通道。
這條通道從晶陣內的初始點算起,長度足足有1300多公里。
也是兔子們目前架設過的最長通道。
同時通道承載的是極高能級的雷劫,哪怕一定點兒的失誤,都可能導致難以想象的實驗事故。
這次通道取捨的實操人員,由此前負責過青城山離子通道架設的馮平擔任。
他也是當初負責CZ對接專案的操作員,經驗極其豐富。
只見馮平的目光緊緊的盯著螢幕,雙手實時在操作檯上飛速敲擊。
微調著每一個至關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