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露街是赤縣城的城市主幹道,寬度大約在二十米左右。
長度五六百米,橫穿整片城區中心。
而除了魚露街外。
整個赤縣城便再沒有一條寬度能超過十米的街道。
這種道路規劃在很早以前,自然是能夠很輕鬆的承載各類人流量。
頂多就是一些節假日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擁擠——但話說回來,以大莫界如今的大環境來講,一年能不能過上一次節都不好說呢。
不過如今隨著大量流民的入城,赤縣城人口驟然暴增到了原來的接近六倍。
加上腳踏車之類的載具逐漸開始普及,原來的道路便開始不太適合使用了。
幾萬工人的上下高峰期走個小道......
諸位可以回想一下高中那會兒放學時的情景,差不多比那還嚴峻個五六倍。
因此升級城中基礎道路,可謂刻不容緩。
面對林立的詢問,施澤鴻顯然早有準備。
他先是從身邊的公文包裡,取出了一份摺疊成風溼膏大小的檔案。
將其攤開鋪平,其赫然是一份赤縣城的總佈局圖。
從其東西面較為突出的形狀來看,這還是一份擴建後的佈局圖。
隨後施澤鴻的手指沿著圖表上的一條粗線,自南向北滑動道:
“林隊,這條粗線就是我們升級後的城池主幹道。
這條主幹道長2.4公里,寬60米。
連線城南城北的主要地段。
目前它是雙車道模式,今後最多可以拓寬升級成六車道。
同時它還有多條分支,連線東西兩側。
寬度都在二十到三十米之間。
這條道路由於不需要考慮太高強度的壓力,因此從施工到落成只花了六個多月,目前已經正式可以投入使用了。
根據我們的計算。
這條道路可以極限負載到八十萬人的總人口數——當然了,支路就做不到的了。
可能等人口總數達到三十萬左右的時候,支路就要進行拓寬升級。”
林子明點點頭,隨後看著施工圖上的道路,繼續問道:
“那麼道路周圍的商鋪和居民呢?
他們是怎麼安置的?”
.........
注:
中暑碼字,各位來點月票吧,馬上新一段情節就要開始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