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院士團隊透過一種便箋金鑰的四十六次加密,得到的大質數乘積的因式分解值完全可以替代這種符文的效果。
只不過由於加密一次非常複雜並且成本高昂,所以潘院士這次使用的依舊是符文核心。
而這項技術適合公佈的另外一點,則是因為它本就是楊老曾經提出過的四種可能之一。
當然了。
說是對外披露,到時候公開的肯定只有初始階段的成果。
就跟你賺了十萬塊錢和別人說賺幾千一樣,大頭都被兜著底。
差不多就是那種“xx團隊在xx資訊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訊息,不會把成熟技術對外公開。
這種訊息一來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來可以拔高特定領域的國家地位。
三來就是釣魚了,懂的都懂。
這種技術的初步成果,屬於那種現有科技可能要五六年才能常規突破的情況。
不會誇張到毀人三觀,但卻會令有心人驚訝許久。
這其實也是兔子們或者各個國家的長期標準計劃之一。
如果有讀者經常關注這方面的話就會發現,似乎每個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公佈那麼幾個新技術。
並且每次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以17年為例。
2017年2月6。
鷹醬首次合成穩定的氦化合物na2he。
而三天後。
咱們就公開了可以量產自然冷卻超材料的訊息。
同年7月21號,又是對面。
公開了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超導體結構發現手性majorana的費米子模。
十多天後。
約翰牛公佈可以製備絕對零度以上50萬億之一度的技術。
11月30號。
咱們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公佈發現暗物質可能存在的證據。
兩個禮拜後,nasa 和 ogle共同宣佈發現第二個太陽系。
基本上就是你發現了啥,過一段我也“恰好”突破了類似領域的壁壘。
這些技術咋一看好像可以改變世界,但實際上都是‘突破xx壁壘’而已。
並且過幾年你會發現......
這些技術特麼的居然沒聲了。
實話實說。
和那些技術比起來,離子通道儀的初步成果也就那樣吧。
反正論文裡頭只會寫上一點資訊,關鍵情報都自個兒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