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景正肅團隊在營地方面的授權下,準備嘗試性的對大莫界的天空發起一次研究。
不過這次景正肅他們發射的並不是衛星。
而是平流層浮空器。
畢竟這會兒連大莫界的質量都還不知道呢,衛星的逃逸速度根本沒法計算。
但平流層浮空器就不一樣了。
學過地理知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其中平流層附近是個非常有名的寂靜空域,那裡飛機上不去、衛星下不來,只有火箭偶爾直穿而過。
學術上管這個寂靜空域叫做臨近空間,是個非常有戰略價值的地帶。
而在臨近空間執行相關任務的飛行器一般有兩種:新概念浮空器或者混合結構飛艇。
考慮到飛艇較為笨重的原因,營地方面這次選擇了較為便捷的浮空器——我國的平流層浮空器已經在2016年3月30號成功安全往返了,飛行代號4Q00I1。
這次景正肅團隊浮空器初定的高度是離地32.7公里的高空,96小時後自動回收。
如果浮空器能正常運轉並且回收完畢,兔子們今後在偵察方面就會輕鬆許多了——不過訊號方面還是要依靠天線陣列,畢竟浮空器本身是不具備長期通訊衛星功能的。
由於浮空器其自帶浮力與動力系統,並不需要火箭運載,所以需要除錯的主要在於訊號傳輸系統。
二十分鐘倒計時一過。
景正肅正式下令:“起飛!”
操作員將浮空器解除限制,浮空器如同個喝醉酒的孩童一樣,搖搖晃晃的扭動著胖乎乎的身子,緩緩起飛......
景正肅緊緊凝視著浮空器升空,最後消失在視距內。
接著他快步返回操作檯。
一般來說,一處衛星發射的操作檯應該分成三排。
其中距離大螢幕最近的一排是技術人員操作區,主要由技術人員對大螢幕上的資料和影象進行實時監控。
第二排是基地的測控和氣象方面人員的操作區。
第三排才是指揮決策區,衛星發射時,基地總工程師、部隊負責人都將在此進行交流。
不過由於發射時間較為緊促,浮空器的操作檯只規劃出了一排,所以景正肅可以直接到螢幕前瞭解情況。
此時操作人員正在飛快的做著資料檢測:
“頂部壓力系數正常!”
“通訊錶盤正常,恆壓穩定!”
“側翼受壓未達到平衡值24.75,景工,是否進行內部增壓?”
景正肅眉頭一皺:“為什麼受壓不足?”
“目前浮空器高度4400米,大莫界同高度風壓比地球要高,”
“軌道正常嗎?”
“偏轉了0.04個標準傾角。”
景正肅當機立斷:“增加推進劑輸送,修正到0.015個傾角內!浮空目標高度縮減0.5公里!”
“收到!”
三十七分鐘後,浮空器抵達目標高度。
四個半小時後,浮空器運轉正常,收集了大量氣壓以及氣體資訊。
浮空器初次發生任務,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