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出征 是個忠君愛國的
康熙三十五年的二月三十日, 在祭過天地之後,大軍從京城出發。
沿途的道路兩旁站滿了京中百姓,有看熱鬧的, 為森嚴的隊伍而歡呼,也有為親人送行的,抹著眼淚追著往前跑, 恨不能隨著送到邊疆。
過了正午, 康熙騎著馬出了德勝門, 正是春日好時光, 城外路旁盛開著星星點點的野花,雖不甚名貴,瞧著一片欣欣向榮。
康熙大喜, 只覺著這是上天都在暗示, 此次出征,必將大獲全勝。
“籲”,勒住馬, 康熙示意送駕出城的太子止住,淡淡說道:“止步吧,京中便交給你了。”
在康熙看不見的背後, 太子低垂的臉上, 神色扭曲, 既有對康熙的不捨, 又有對康熙出征的擔憂,更多的是, 對掌握監國大權的狂喜。
他翻身下馬,眼含熱淚地磕了個頭:“皇阿瑪,您放心, 兒子必定不讓您失望。”
康熙定定地看著英姿勃發的太子,眼中閃過幾分異樣,卻也並未多語,他點點頭,一揮馬鞭,一馬當先,率著眾將士跑了出去。
金色的盔甲被正午的陽光照相得閃閃發亮,頭盔上的紅纓上下晃動,野心勃勃的帝王奔赴遠方。
胤祺等幾個阿哥,匆匆下馬向太子行禮,隨後又翻身上馬,向康熙離開的方向奔去。
隨後是將領,士卒,黃沙被馬蹄和士卒跑得高高揚起,沒多久,整個路上只見著塵土飛揚。
直到出行的大軍遠遠消失在天際,太子才拍了拍沾滿黃沙的衣裳,轉身離開。
眼中是再不壓抑的躊躇滿志和意氣風發。
此次出征,依舊是分為三路大軍,康熙親率中路軍自京城出發,經過獨石口,順著克魯倫河上游北上。
另外兩路大軍從八旗中精心挑選了驍勇善戰之人作用統帥,東路軍由薩布素統領,沿著興安嶺,堵住噶爾丹東邊的逃脫之路,西路軍由費揚古負責,前往昭莫多,設下埋伏等著噶爾丹的到來。
費揚古率領的西路軍,已經於二月十八日啟程,而薩布素率領的東路軍,將在四月出發,這日出發的,便只有康熙親自率領的中路大軍。
天子坐鎮,中路軍令行禁止,再沒有任何吵架鬥毆之事,每日也按著計劃往西北走去。
康熙坐在高頭大馬上,虛虛攏著馬鞭,看著令行禁止的隊伍,很是自得,有如此兒郎,何愁邊疆不穩,又何愁戰爭不勝。
然而康熙的好心情,只維持了兩三日,日頭落下,中軍搭起帳篷,埋鍋做飯,康熙坐在正中的禦帳裡,就著牛油蠟燭的亮光,看著八百裡加急送來的摺子,皇帝不在京中,盡管已經命令了太子監國,但康熙依然不放心,凡重要事情,務必快馬加鞭送至禦前。
梁九功躬著腰,站在康熙身後伺候,眼睛不敢往摺子上撇一眼,手臂粗的牛油蠟燭被風吹得閃一下,禦帳裡亮度驟然降了許多。
轉過身子,梁九功從懷中掏出一個精巧的銅剪,對著牛油蠟燭的燭芯輕輕一剪,咔嚓一聲,牛油蠟燭應聲而亮。
“啪”,隨著燈芯的爆鳴,另一個響亮的聲音從背後傳出,梁九功忙不疊轉身,唯恐是風吹掉了什麼,若是砸到康熙,他萬死也難逃其咎。
回頭一看,梁九功叫苦不疊,甚至寧願是康熙被砸到了,無他,原來是康熙站在案前,雙手撐著桌子,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臉漲得通紅,一份明黃的緞面折子被甩在地上,從甩開的頁面裡,能勉強看到臣費揚古奏上幾個字。
梁九功眼皮一跳,忙將頭低低地垂下,躬手肅立著等著康熙的旨意。
費揚古率領西路軍,已經走了快二十日,然而行軍進度卻遠遠落後於計劃,費揚古想盡了辦法也無法讓對於走得更快,唯恐延誤戰機,實在沒有法子,給康熙上了這個摺子。
這卻不是費揚古能力不夠,他是內大臣董鄂鄂碩之子,孝獻皇後董鄂氏的弟弟,是平定三藩之亂的得力幹將,上一回親徵準噶爾,費揚古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員猛將。
無論從家世,還是軍功,費揚古都足以服眾,正常時候絕不會出現他指使不動的情況,然而這次,康熙將蒙古過來的五百騎兵,編入了費揚古的麾下。
蒙古人對於英雄還是敬佩的,知曉要編入費揚古麾下,倒也沒有什麼不滿,穿上盔甲,騎著馬便直接過去了。
但雙方到底沒有相處過,沒多長時間,蒙古人與費揚古的手下便起了不少沖突,更不要說日日飲酒,視軍紀於無務,費揚古管了幾次,將他們惹惱了,旁的倒也不說,只每日騎著馬,慢悠悠的走著。
催狠了,便是怕馬累病了,上了戰場無法作戰。
蒙古人為首的是親王,爵位比費揚古高,有他在背後撐腰,費揚古可以說是一個頭兩個大,不得已,只能給康熙寫信求助。
要知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麼多人每一日的糧草消耗都不是小事,戶部提前算過了糧草用量再撥過來的,耽誤久了,口糧不夠,唯恐嘩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