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想法是,開個茶樓。”
“茶樓?”寧青一怔。
對羊城人來說,茶樓簡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處場所。
無論是哪個年代,羊城人就是要吃早茶,只不過年頭好的時候,吃得精緻點,年頭壞的時候,吃得隨意點。
可以說每個區每個小區甚至每個街道,至少都有那麼一兩家茶樓。
中央區當然也不例外,羊城最傳統的幾家老牌子,在中央區都有店。
“對,但不是普通的茶樓,而是推薦制的茶樓,或者說,”樂薇說,“打著茶樓名義的社交場所。”
會員制更加貼合一點,只是不太好解釋。
“推薦制是怎麼弄的?”
“就是店裡不招待自己過來的客人,只招待朋友帶來的朋友,當然為了避免普通人誤入,茶樓本身的招牌要做得隱秘一些,還要有格調。”樂薇說,“每個包間都要裝修的極具隱秘性,隔音,保證包廂裡的聲音不被任何人聽到。”
“那就不怕發生什麼事?”
“所以才要推薦制,而且一旦出了事,推薦人也直接失去進入的資格,這樣足以起到保護作用。”
“若是推薦人根本不在乎呢?”
樂薇笑了笑:“那自然不用跟他客氣,這一點寧叔放心,我有的是辦法。”
她開這樣的茶樓,甚至不需要冒著風險聘請打手,她自己就是實力十足的打手了。
“聽起來不錯。”寧青也是老人精了,哪裡不明白樂薇說得這種茶樓,主要的優勢在哪裡。
隱秘性私密性良好的社交場所。
光是這一點就足夠了。
而缺陷也非常明顯。
樂薇也沒有隱瞞的意思,直接就說了出來:“之所以我只是考慮,就是因為以我目前的人脈,根本不值得折騰這麼個茶樓。”
所以她的打算是等大學畢業以後再弄。
不管她有沒有上京大,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都是非常金貴稀缺的,畢業以後直接分配工作,哪怕自己不打算進國企單位,大學四年裡也必然會結識不少人脈。
樂薇並不圖茶樓本身的盈利,圖的是提供了環境,拓展了自己的人脈,以及從中得到的“利益”。
作為一個沒有家世依託的人,樂薇想在羊城商圈站穩腳跟,並且和其他圈的人有所聯絡,這個茶樓很必須。
這就是所謂的如果沒有平臺接納她,那她就自己創造個平臺。
寧青思考了片刻,問她:“如果我沒有來找你,你打算如何利用那套院子。”
“……也許開個裁縫鋪。”
“裁縫鋪?”
“或者可以說私人服裝定製店,”樂薇用了一個比較時髦的說法,“我認識一位裁縫,手藝極好,在製作衣服上整個羊城找不出比他更好的,祖上曾經做過織造,還給皇帝妃子做過衣服。”
“有機會真想認識一下,”寧青說,“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做了裁縫鋪。”
當然是因為層次不夠。
宋裁縫的手藝足夠好,她還可以拿出悅己的品牌,強強相加,樂薇完全可以預見一個國產高定品牌的誕生。
但……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