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時到戌末時分,嘯風漸定,只有漫天大雪還在沒完沒了地下著,落在天井裡,房頂上,沙沙作響。袁世凱覺得炕燒得太熱,坐起躺下總不安寧,蹙著眉頭在燈下來回踱步。
那對絕色姐妹花深知他的心事,也不敢動,她們呆站在旁邊想自己心事,由朝鮮到中國,從閔妃又想起跟隨閔妃養女陪嫁袁世凱的自己,不覺滿心悽楚。
還有一個京城讓人聞風喪膽,袁世凱身邊第一人形惡犬,趙秉鈞也在其列,不過他的眼角不斷偷瞄那對絕色姐妹花。
“智庵,”袁世凱倏然回身問道,“湖北一事,真是讓人頭疼。”
袁世凱被罷官回鄉,善耆乘勢奪取北京警權。3月23日趙秉鈞被撤職,滿清親貴控制了北京警權,他閒居天津,時常來往彰德與袁世凱互通聲氣,暗中運動,以待時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13日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組閣,16日趙秉鈞任袁內閣民政部大臣,當時八旗兵在北京城內揚言殺漢人,趙秉鈞將八旗兵譴回城外汛地,迅速恢復了秩序。趙秉鈞還是深得袁世凱信任的。
趙秉鈞被他問得一怔,趕緊收回目光,忙賠笑道:“李瘋子天高皇帝遠,什麼事情做不來?洋人們誰都不怕,就怕這瘋子。大人安心等著吧,東郊民巷很快就會有信使過來刺探的。至於段軍統……”趙秉鈞沉吟道,“恐怕還是收拾不了李瘋子,北軍在湖北畢竟是孤軍深入,李瘋子又有主場優勢……”
“你不必往下說,”袁世凱止住了趙秉鈞,湖北局勢他了如指掌,“這事兒明明白白,要治他失職之罪。”
“父親要治誰的罪?”袁克定一掀布門簾進來,笑道,“父親要辦段軍統,此時萬萬不可,湖北戰局不會影響和議大計,何必與小人爭一日之短長?真要辦了段軍統,不是讓天下人都知道咱們在湖北戰場輸給李瘋子?”
“大公子說得有理。”趙秉鈞也賠笑道,“何必與李瘋子爭一時之長短,這不是給李瘋子漲臉?――論理,一句話的事情,不可在哪裡和他搗騰。”
“難道在湖北就不能辦他?”袁世凱聽了有些懊喪,一屁股坐回炕沿上說道,“看看<人民日報>鋪天蓋地的吹噓,咱們能任由李瘋子這樣氣焰囂張?”
袁克定聽至此,也大動肝火,思量半晌方道:“父親,這事,洋人比咱們心急,漢口牽扯各國利益巨大,先看看洋人怎麼著把。就在這風潮狂亂,不知局勢如何發展的時候,東郊民巷對段軍統已經失去信心,害怕漢口再次落入李瘋子手中,又無能為力的他們,派出倫敦太晤士報北京訪員、巴黎迭霸日報訪員、德國哥倫日報訪員,以非官方的名義來錫拉衚衕晉見父親……”
袁世凱又驚又喜,笑道,“方才智庵還說東郊民巷該有信使來,不想還真是有,這大的雪,倒難為他們摸黑走路。有請!快快有請!”
湖北狂飆再起。
各帝國主義國家之輿論,或示失望於清廷,或寄期望於袁世凱,而大率以揭出中國革命黨人之弱點,進言資本家以奪取對中國之控制,乘機漁利為主旨。
通關海關總稅務司,奪取中國的關稅保管權,是帝國主義乘中國革命之機擴充利權的一個重要事件。
武昌起義後,武昌革命當局並沒有馬上過問當地海關的事。但是李想卻以雷霆手段收復漢口租界,同時牢牢把持漢口海關。但是時間非常短暫,李想很快就被排擠出漢口,漢口租界、海關又回到洋人手裡。
第一個以正當手段,接觸海關問題並與海關當局發生交鋒的革命政權是湖南軍政府。它一成立即照會長沙關英籍稅務司偉克非要求接管海關。偉克非一面表示拒絕,一面向駐北京英籍海關代理總稅務司安格聯請示辦法。安格聯已經在籌劃海關應付革命的對策,10月15日他已指示漢口稅務司不要“讓稅款跑到革命黨的庫裡”。
23日他向清政府稅務處幫辦大臣胡惟德表示,應“採取某種方針確保關稅不致為革命黨用作軍費,並留供償還外債”。
這就為他們處理已革命口岸的關稅規定了基本原則。偉克非根據這一原則,與湖南軍政府展開交涉。軍政府這時提出將關稅收入存貯於政府的大漢銀行,暫時凍結,軍政府及稅務司都不動用。這已從原來要接管海關的立場向後退了一步,但偉克非仍不接受。他聲稱革命政府的銀行靠不住,軍政府還沒有得到列強的承認。他暗示,如不聽他的話,海關工作人員將實行集體罷工。這期間,帝國主義各國的炮艦不斷在長沙江面出現,實際上起了對軍政府進行恫嚇的作用。
在此情況下,湖南軍政府在11月初的短短几天內節節退讓:第1步,同意稅款存貯於英滙豐銀行;第2步,同意以總稅務司的名義存貯;第3步,同意在總稅務司不擅行支取的條件下,自己也不去動用。
這樣,就放棄了控制和使用長沙海關稅收之權,而把關稅保管權交給了總稅務司,而且它還同意嶽州海關的稅收也照此處理。長沙關開了一個先例,安格聯等決定把這套辦法推廣到正在紛紛發生革命的其它通商口岸。
特別是上海一轉向革命,英國公使朱爾典立即電令英駐滬總領事,規定“叛黨政府”不得觸動海關收入。
在英國使領館官員與中國海關洋員互相協調、共同對付中國革命時,中國革命者卻缺乏統一,各自為政。各地革命當局對海關和關稅問題的態度各不相同,處理辦法也彼此歧異,但結果卻大致如一,在很短時間內,幾乎都步入了長沙的後轍。在廣州,粵海關英籍稅務司梅樂和還為總稅務司爭得了動支關稅之權。列強的做法使革命者不能使用關稅,因而得到了清政府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