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呃
房玄齡腦中思緒停滯了一秒,因為他想起來他想說的那種磚在秦朝還真沒出現,那玩意兒是漢朝出現的。
秦朝的匠人們還沒厲害到會發明紅磚,或者即使有發明出紅磚的,但也有可能無法發揚。
江寧的紅磚房是漢朝時建立的,歷經數百年現如今還是稜角分明,質量上自然沒有問題,為何沒有推廣到百姓家中呢?自然會有相對應的問題。
房玄齡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心領神會,接過話題道:“世間萬物難兩全,燒紅磚和燒陶器相差不大,那為何它無法傳播,終歸還是傳播途徑稀少,即使他們發明出來也無法向上提供,無法把福祉傳播給天下百姓。”
贏小政若有所感:“百姓們只知自己發現了紅磚,但不知紅磚對天下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的聲音中充滿唏噓:“果然應該讓郡守多多發掘百姓中便利的東西,以便傳播天下。”
“不止。”房玄齡道:“紅磚眼色鮮豔,過於招搖,紅黃色也是皇家專用色,容易有犯上謀逆之意,百姓們看到紅磚更多的也是以為是廢磚,不敢亂用。”
“而且相對青磚,紅磚耐用程度並不如青磚,只能放個一兩百年。”
江寧漢朝的紅磚房,歷經數百年到唐朝還是稜角分明實際上房玄齡可以說紅磚可以放千年,但那紅磚樓是精品,給百姓用的紅磚可不會如此好,青磚摸起來細膩,房玄齡看過那種紅磚,表面粗糙,甚至有黑點。
被這麼一說,秦小政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紅磚對百姓確實極好,他道:“只是給百姓建造使用,堅固就行,美觀性無需要求那麼多,百姓也只要這一兩百年。”
李世民認同:“紅磚於百姓而言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磚頭可給百姓結實牢靠、風雨不侵的房子,建造磚廠瓦廠還能接納百姓來做工,確實不錯。”
李世民支援商業發展,畢竟他的貞觀經濟繁榮、朝堂清明、文化鼎盛可不是做假的。以農業為本的同時,各行各業均發展。
還沒開始,李世民、秦小政都已經想出那種全民皆換上紅磚的美好場面了。
但事情沒有那麼美好,房玄齡道:“但現在製作紅磚並不成規模,若真想讓紅磚傳播到大秦天下,最好還是用小型磚窯以求精工細作,小作坊作業。”
李世民他們習慣性盯著房玄齡,但這次房玄齡沒有再信誓旦旦說可以,而是道:“這種小型磚窯需要除錯,可能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可以。”
房玄齡繼續道:“而且到底是什麼原料可以製作紅磚現如今也不知道,這個也需要除錯,還需要再加一年,也就是整整需要兩年打底。”
兩年的時間。
李世民還沒反應,但秦始皇的眉頭就先皺起來了。
李世民也很驚訝,原來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他的玄齡不知道的東西,他看向房玄齡,試圖用意識問道:貞觀還沒發明出來
房玄齡用口型回複道:漢。
一個字,李世民已經明瞭,漢朝發明的,他的玄齡也只是偶爾看到,空有知識而已。
李世民懂了,他看向秦小政的懷中,那裡正是有一本關於漢朝的百家知識。
但是這東西不只是他的,還是老父親的。
李世民:頭疼,該如何說才能讓老父親相信玄齡是無害的自己人。
但實際上秦小政比李世民還頭疼。
秦七八月雨水多,明年更是能讓秦三月不見星。這是秦小政從書中所看的,他也確實從這書的犄角旮旯看到了紅磚的字眼。
正遲疑中,房玄齡的話卻打斷了他們的思緒,房玄齡道:“說起來陛下其實還有一個問題迫切需要我解決對吧?”
緊張的思緒被打斷,李世民腦中有片刻短路,他迷惑:“什麼?”
其他人隨之看向房玄齡,房玄齡笑道:“陛下一開始不是說朝廷竹簡使用不便,帛書又昂貴,人才稀少,想要一比這兩種更為便捷的書寫之物嗎?”
李世民腦中的線路終於接起線來了,他噌地一下子精神起來:“對對對,是有這回事!”
他缺紙,還缺人!
房玄齡沒有吊著他們,而是帶他們往旁邊走,邊走邊道:“陛下還記得我和您說過在這遇見了一好友開山嗎?”
李世民自然知道,他重重點頭:“知道!”
房玄齡毫不避諱,笑道:“造紙之術是開山記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