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魏諫與房謀的巔峰對決 給大秦來點魏諫……
朝堂之上肅靜非常, 文武百官站在殿內兩側,個個垂頭斂眉。
今日的鹹陽宮地板是格外好看的一天。
前幾天陛下一直在宮中處理政務,那臣子是來了一波又來了一波, 絡繹不絕。
他們知道新皇如此頻繁的叫人乃是瞭解政務,但沒人知道新皇瞭解的情況如何。
更別說昨日陛下外出查探民情, 竟然還遭遇刺殺!
天塌了!
朝臣們想。
此刻沒人想說話,就連站在馮丞相身邊的青年人是誰, 是不是陛下哪裡撿來的野生臣子他們都不敢問。
別問,問了就得像之前的朝會上被陛下逮著進諫。
是的, 這並不是李世民第一次開大朝會, 早在登基第一天就開過了, 所以他們深諳陛下的套路。
問題一個接一個, 一個賽一個刁鑽。
眾臣抱緊手中的白板不敢動。
但李世民是不會放過這群老臣的,新臣沒來,老臣就是要多多磨煉,磨成能臣!
而且他這次朝會還有個目的。
敬德、魏徵、玄齡都已經到這個世界, 相信他的臣子定然也全來了,那他這不得快點頒布招賢令讓他的臣子齊聚鹹陽嗎?
得快!
而且今日還要讓鹹陽的官吏們認識下他的大才玄齡呢!
李世民終於說出了今日在朝會上的第一句話:“朕這幾日冥思苦想, 深覺君主乃萬乘之重,責任重大。”
“又自專庶務。若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中者信善, 不中者涉及乃一郡、縣,極易導致民不聊生, 無法盡善。”「1」
“一日萬機, 己多虧失,以日繼月,乃至累年, 極易導致朝政漏洞。”
“故欲廣召天下賢能之士入鹹陽,任用賢能共同治理。”
“對此,諸君以為如何?”
家國廣袤,一個皇帝再好也無法獨自一人治理一國,人才自古以來都是不可或缺的。
先秦及秦朝招收賢才只有透過招賢令,臣子自薦、推薦;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漢武帝加上了察舉制,地方自舉賢能之人到中央;後面又加了九品中正制,東漢後紙張全面鋪開,百姓們讀書多了,寒門也能出學子。
不過現在玄齡剛給他帶來造紙術,還沒鋪陳開,寒門學子的學識都還沒積累,根本不能進行科舉。
國家人才緊缺也趕不及一層一層選拔能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漢武帝:地方選拔人才送到中央,中央以學識評人才,至此就能彌補人才的缺口。
他在大唐登基之時,最初也是這樣選拔人才的。
下首的房玄齡和魏徵看了一眼上首的李世民,又互相對視,一切盡在不言中。
今日一大早魏徵和房玄齡就碰面了,老鄉見老鄉,兩……
呃,不好意思,並沒有兩眼淚汪汪。
以權謀與才略過人著稱的房玄齡做事謹小慎微,和以直言敢諫聞名青史的魏徵關系其實就是一般的同僚關系。二人相認也只是坐下來感嘆下,互通秦朝與唐朝的有無而已。
而現在他們只覺得這波招賢令下去,自己可以迎來許多老夥計,對李世民的招賢自然歡迎至極。
但很多臣子們卻不這麼想。
皇帝的沉默實在是太久了,一有動靜其餘人自然支稜起來認真聽。
但這一聽,卻讓下首的臣子們心情複雜。
對於招賢,新皇此時提起,在場眾人毫不意外。
新皇的親信極少,現在登基了,想要培養自己的人很正常,但這個想法註定會觸及很多人的利益。
反對派率先出場,道:“朝中各個部門的臣子皆算充裕,若廣招天下學子,怕是無甚位置可供學子入駐。”
他的話獲得一眾官員的支援,新舊皇帝交替的這場政變影響的人不多,大多數官員都還在原位。這些人全是秦始皇留下的班底,臣子確實還算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