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是藏族的傳統喪葬形式,在人死之後將屍體運到天台,讓禿鷲或其它鳥類、走獸啃食;
天葬更多的是受佛家思想的影響,大家都聽過‘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捨身佈施,方可飛昇天堂;
地葬,是最早消失的喪葬儀式,一般出現在遊牧民族。在人死之後,當地人用馬馱著屍體,屍體在什麼地方被顛下馬背,就葬在什麼地方;
一般地葬也被稱之為“野葬”,和天葬的性質差不多,大多數屍體最終都會被動物吃掉;
金葬,一般是王公貴族的喪葬形式,比如身裹金縷衣,用黃金打造棺材,生前金銀傍身,死後金銀裹身。
木葬,是儲存至今最久的喪葬形式,比方說金絲楠木,紅木棺材,再到平民老百姓的普通木板棺材;
說到這兒,我再插個小話,想必大家都聽過“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這句話,其中‘三長兩短’指的就是棺材板,三塊長板,兩塊短板。
接下來再說水葬,這個應該就很好理解了?人死之後,把屍體拋入水中,讓魚兒分食;
火葬,這個就不用多說了,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的喪葬儀式,既省錢又環保。
土葬,大致形式就是咱們常說的“刨個坑埋了”,沒有棺材,就裹上一層白布,挖個坑把土填上就行;
其實除了以上這七大類葬法之外,還有很多衍生出來的葬法,比如樹葬,穴葬,還有咱們看到的崖葬,
總的來說,不論喪葬形式多麼奇特,但最終目的還是緬懷親人,那麼就不得不涉及到祭拜這個問題,土葬,木葬,火葬,還有墳墓和骨灰罈可以祭拜,而像天葬,地葬,水葬,這些屍體下葬後也不知會被哪種野獸吃了肚子裡,屍骨都找不到怎麼祭拜?
所以總結一點,越奇特的葬法,越容易被社會所淘汰,反而化繁從簡的葬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難怪李光爵在大學上公開課時會座無虛席,他博學多才,滿腹經綸,滿船人聽得津津有味兒。
“但有一說一,現在買一塊墓地也不便宜啊……去年我爺爺去世,在縣城陵園買了一塊幾平方的墓地,就花了將近10萬塊錢。”
“10萬塊都算便宜的了吧?你在京都故交陵園,隨便一塊墓地都在不下50萬,風水好點兒都得上百萬呢!”
現在的社會現狀是,不僅活人買不起房,連死人都買不起,也真是有夠諷刺的。
邊欣賞風景邊閒談,時間過得也不算慢,上午10點半,漁船停靠在一處吃水較深的江岸邊,船舷剛好和岸上的一塊大石頭持平,大家夥兒便把石頭當做踏板,一個一個下了船。
“李教授你們瞧,那裡就是我上次我發現青銅棺材的地方。”羅中成抬手指向一處斷崖。
斷崖距離下船處大概有3/400米,原本是一道絕壁,由於山體垮塌變成了一面斜坡,但即使如此,坡度也有560°。
&n高的山洞口,想必這就是原本放置青銅棺材的地方。
羅中成的任務已經完成,臨走前他再三囑咐,“諸位別嫌我囉嗦啊,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到了晚上,千萬不要在山裡亂走動……”隨後便坐著羅老二的漁船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