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三教九流> 第二章七二節 誰點化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七二節 誰點化誰 (1 / 2)

&nbsp第二章七二節 誰點化誰

剃度剃度,要剃了頭髮好普度眾生啊佛教徒們為了表明自己捨棄塵緣,一心向佛,便從皈依佛én的那一天起,將頭髮剪去,甚至還在頭上燙出香疤。(!百度搜尋贏話費):。當然也有留頭髮的,不過那些都是記名的俗家弟,而非親傳。

“南無阿彌陀佛。”談起佛法,靜璇迅速從先前的羞赧中走了出來,在宣了一聲佛號後,道:“李道友所說原也不錯,只是小尼以為我等禮佛,當不拘束於身上羈絆,唯有誠心誠意而已,不是麼?”

靜璇說罷,睜大著一雙晶亮的眸,直瞧著李易,彷佛在期盼著李易的認同。

李易一怔,這靜璇小尼姑哪次與自己談話不是引經據典,將佛祖曰翻來覆去,侃侃而談中自信從容?今兒個怎麼說得如此的小心翼翼。

聯想著靜璇前後表現,李易迅速找到了原因所在:這小尼姑定然是愛煞了自己的秀髮,捨不得剪掉,但是小尼姑在向來信奉不疑的佛經上卻找不到理由,於是小尼姑只有自我安慰了。

我還真當你以大無畏無悔的jīn神,將此身此生獻給了佛祖如來呢?原來也還是有所保留的。難得見到靜璇如此的小兒nv姿態,李易禁不住的心中一樂。

不過李易面上卻不顯lù出來,故作一本正經道:“師太此言差矣,佛祖不是在《華嚴經》上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無別法。’由此可見,成佛之途,該做的還是要做的。”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無別法。意思便是說“佛”與“眾生”在本體上是一樣的,這個本體是“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xìn”。這句話通俗點講就是“眾生平等,眾生皆佛。”

既然“佛xìn”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成了佛陀菩薩,有的人卻是凡夫俗?這便是修行的作用了。

佛陀菩薩與凡夫俗的“佛xìn”好比兩顆原本一模一樣的明珠,但是佛陀菩薩的明珠潔淨無塵,而凡夫俗的明珠佈滿塵埃。凡夫俗只有透過修行,去除明珠上的塵埃,能成佛。

自從佛祖做“三千煩惱絲”的佛偈來點化那位墮入苦海的弟後,佛教徒便認為頭髮也是“明珠上的塵埃”,必須去除行。成佛是為了去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哪裡會有什麼煩惱,簡直是開玩笑嘛。

聽得李易以佛經來反駁自己,靜璇一張俏臉霎時變得慘白,靜璇從小將佛經讀得滾瓜爛熟,李易說的靜璇如何不知?

此番靜璇將事情說與李易知曉,是覺得李易於佛法上頗有慧根,每每能推陳出,不同於佛經所記載卻又言之鑿鑿,出乎自己所想,發人深思。或許李易真能找到佛法真諦,解決這個困擾了自己十幾年的“三千煩惱絲”呢?

原來李道友也覺得我要將頭髮剪去,否則身為道教弟的李道友怎麼會一個字也不改的照搬佛經呢?可悲的是自己一直意志不堅,下不了決心。

靜璇心底有個聲音在一直叫喚著,很有些自怨自艾的想道:自己一直想要點化李道友,如今看來,真正需要點化的是自己啊

靜璇抿緊著嘴ún,似想要說著什麼,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說好,心思急轉中,呼吸都顯得有些急促起來,xōn部起起伏伏,宛然裡面藏住了什麼秘密。

………………

李易見得靜璇眼中梨ā帶雨,嬌眩yù滴,似受了無窮委屈,生怕靜璇一個不小心哭出來,暗道自己還是點到即止,別太玩過火了,萬一靜璇在聽了自己的話之後,為了堅定向佛之心,回去找把剪,來個“喀嚓”一聲給整成了大光頭,自己可真是罪莫大焉。(百度搜尋贏Q幣,)

話說回來,靜璇這樣真是我見猶憐,即便不是惋惜於靜璇的秀髮,自己也見不得靜璇這般的楚楚模樣,哪怕是赴湯蹈火,也要在所不惜啊

李易抬頭望天,手撫下巴做沉思狀,呃……可惜年紀太小,還沒有長出鬍鬚,否則自己也能過一把長鬚飄飄仙風道骨的癮了。

李易搖了搖頭,嘆道:“其實小道對佛祖‘三千煩惱絲’的看法是很不以為然的,秀髮何辜?竟要承擔起三千煩惱?”

“啊”靜璇正在猶豫要不要剪去秀髮,事情居然在李易口中峰迴路轉,少不得眼中一亮,話語裡帶著幾分求知的迫切,詢道:“李道友有何高見?竟能對佛祖之言有所旁見?且教導於小尼……”

正說話間,靜璇卻是覷見李易一雙眼睛目光灼灼,直盯著自己看,而嘴角掛著似笑非笑的玩味,儼然自己的一切反應都在李易意料之中。

李易早就知自己心中所想,也早就對剃度之事有與佛祖不同的看法,之所以要說出那《華嚴經》故事,不過是想看看自己的表情,可恨的是,自己居然還傻乎乎的配合著李易。

這麼一想,靜璇登時又羞又腦,臉兒漲得就像那熟透的蘋果,都要滴出血來。情急之下靜璇一跺腳,朝著李易狠狠的瞪了一眼,嬌嗔道:“你……你欺負小尼,你還不說?”連一直掛在嘴上的稱呼“李道友”都換成了“你”。

話剛出口,有著良好素養的靜璇很就後悔了,這不是犯了“嗔戒”麼?靜璇趕忙雙手合十,虔誠萬分的道:“南無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還請菩薩勿要怪罪小尼。”

李易可不管什麼菩薩怪罪不怪罪,小道我是信奉三清祖師爺的。見得修真界三大名nv之一,普陀山觀音禪院座下,以普度世界芸芸眾生為己任的靜璇nv尼做如何小兒nv姿態,李易心中暢哪裡還按捺的住心中笑意,哈哈大笑起來。

聽到李易的笑聲,靜璇只覺得自己連脖根都紅了,直恨不得拿什麼去堵住李易的嘴,畢竟十幾年的青燈古佛不是白白度過,於是靜璇緊緊握住手中寒yù拂塵,也不理睬李易,只低頭將著“南無阿彌陀佛”一遍又一遍的念著。

呃……好,我一個人笑也怪沒意思的見到靜璇又要念經,李易咳嗽一聲,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生老病死,皆冥冥中自有定數,佛祖既然說‘心即是佛’,何不一切隨緣隨法?”

李易對道教儒教義理jīn通,對佛教義理卻是似懂非懂,不過融合古今所論,知道佛教與道教皆是出世之教,其理相通,道教講求的“無為”與佛教講求的“涅槃”便相差無幾,不過是各自的表述不同罷了,真要探個究竟透徹些,不外乎是“順其自然”。

李易的這句話似道非道,似佛非佛,便是以“自然”ró合了佛道的思想。

人的頭髮不比身上的衣服,每個人一出生便有頭髮,隨著年齡的增長,頭髮也在慢慢的變長,而沒有人是穿著衣服出生的,儘管每個人出身後都會穿著衣服。

所以說,修行中常說的不為外物所羈絆中的“外物”可以包括衣服在內,卻不能包括頭髮在內,因為頭髮是自然而生,而衣服不是。

按照《華嚴經》上的諸佛眾生唯心無別法論,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其“心”純淨無暇,自然是“佛”了,那麼嬰兒的頭髮又怎麼去解釋?難道是“佛”帶著“煩惱”出生?

禪宗六祖慧能做佛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頭髮乃是自然而生,你為了皈依佛教而去剪頭髮,那豈不是為了去除“煩惱”而煩惱?

………………

其實以李易看來,佛教的剃度,不僅是去除“三千煩惱絲”,也有著身份識別的作用,就像道士要在頭髮上挽一個髮髻一般,這是一種代代相傳流傳下來的習俗,談不上有多少道理蘊藏其中。

靜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糾結於為自己不剪頭髮找個藉口,身在局中自í罷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