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節 挑釁
李易哪裡知道自己隨意的一句話,竟然引得靜璇如此的琢磨,這會兒聽得靜璇的讚歎,尚自有些摸不著頭腦,抬起頭睜大眼睛便是一聲“啊”
“昔日釋迦牟尼佛祖在靈山之巔拈金婆羅花示眾,眾皆不明其意,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靜璇輕輕的宣了聲佛號,很為自己能夠理解李易話裡的玄機而高興:“如此才有‘只可意味不可言傳’的禪宗問世。”
“咳咳”李易差點沒將口中的茶水給噴了出來。
兩人一時間有些沉默,李易是不知道說什麼好,雖然李易臉皮夠厚,但是架不住靜璇這般的往高裡撥啊,靜璇是要與李易研究一下佛法的,可是想著李易的“一說便是錯”,於是話到嘴邊總又收了回去。
……………………
白鹿洞書院張明本等人突的好一陣沉默,原來幾人談著談著,不知怎的就談到了對聯上,張明本有感而發,想出了個什麼上聯,顯然難度不小,一時間眾人都想不著下聯。
早在秦漢以前,九州百姓便有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作為驅鬼壓邪之用,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自負才高,在桃符上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有了九州最早出現的一副對聯。
對聯起源於民間,雅俗共賞,自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本朝,上至將相公卿,下至販夫走卒,已然是流傳極廣了。
“張師兄不愧為我等儒教後起之秀啊,這副上聯端得是鬼斧神工,字字珠璣。”姓潘的學識不怎麼樣,拍起馬屁來倒是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張明本含笑不語,顯然也是對這幅上聯極為滿意,待要說話時,瞧見靜璇正與著李易說話,如玉般雕琢的面上寧靜恬然,偏生眼中又含著笑意,顯得那麼的靈致雅動。
張明本不禁呆了呆
張明本倒也罷了,那姓潘的與另外兩人卻是心中大為不忿,哪個男兒不鍾情?在靜璇這等名滿天下的奇女子面前,一向自詡風流俠少的他們被靜璇給華麗的無視了,反倒是李易這個籍籍無名的小道士得到垂青,豈有此理?
姓潘的想起先前與李易言語間的衝突,頓時眼珠一轉,暗道今日非得讓李易出個大丑才行。
姓潘的站起身來,朝著李易舉起茶杯道:“在下潘明山,今日與張師兄、謝師兄、肖師兄等一起出遊,不齊得遇李公子,先前多有得罪之處,在下以茶代酒,敬公子一杯。”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李易暗暗警醒,不過伸手不打笑臉人,潘明山如此作態了,自己若再糾纏,倒顯得小家子氣了。
李易點了點頭,將手中茶杯望桌子上輕輕一磕,道:“無妨,潘公子自便即可”
李易言行淡然,分明就是拒人於千里之外,潘明山舉著茶杯喝也不是,放也不是,好不尷尬。
待會本公子倒要看你如何自便,潘明山心中大恨,終究還是擠出一番笑容,道:“今日難得相聚,我等師兄弟正在談論對聯,公子何不過來一起清談番?”
對聯這種附庸風雅之事,李易還真沒什麼興趣,想也不想便欲開口拒絕。
開什麼玩笑,小道我是穿越到古典仙俠來做道士的,又不是穿越到架空歷史去考狀元的
“靜璇師太見識不凡,少不得要請師太指正一番。”潘明山似料到李易將要出口的話語一般,李易尚未說話,潘明山便自顧自的說道:“當然,公子乃是道家人士,或許於對聯一道不甚領悟,我等師兄弟也是可以理解的”
顯然是要堵住李易的退路了。
靜璇從小青燈古佛,雖在修真界有偌大名頭,心思是極為純真的,這會兒聽得潘明山之言,便道:“貧尼常聽得師伯說以文會友,今日得見幾位公子行事,不勝榮幸”
以文會友?這小道士也配?潘明山暗自在心底腹誹了一句,面上愈發的堆笑了,道:“既然靜璇師太都如此說了,公子可不要拂了師太面子。”
那邊謝、肖二人與潘明山相處日久,如何不知道潘明山如意算盤?這會兒也在幫忙鼓譟著,張明本雖覺得潘明山如此咄咄逼人不太好,但想著李易先前的不識好歹,害自己丟了個麵皮,暗道讓李易吃些小虧也不錯。雖然潘明山學識稀鬆平常的很,可料想有自己在這裡坐鎮,還是出不了什麼問題的。
自己身為白鹿洞書院大弟子,對聯的水平怎麼會比不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小道士呢?張明本打定主意,於是也不勸解潘明山,眼光中甚有鼓舞之意。
……………………
李易把玩著手上茶杯,腦海中如流水般的浮現著那些古今絕對,瞧著白鹿洞書院幾人的架勢,心知今日事斷難善了,自己若再不反擊,要給人當軟柿子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