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個時代印刷水平,恐怕要半屋子書才能裝得下。古代的書字型都很大。現在一本書都是明代十幾卷書加起來的內容。
周夢臣在此也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以史為經。也就是說所謂的上古經書,如尚書等,不過是古代的史書。以此推之,也應該將古代史書加入經學之中。
周夢臣還提議,印刷一批這些書,發給各地府縣,每一個縣若干套。好讓學子們有書可讀。
當然了,範圍擴大了。難道增加了。周夢臣也擔心難度太大了。所以,特別要求增加題目,比如,出十題,學子可以從其中挑選出五題,或者七題來回答。
也要考官注意,不要太難了。
不過,說起來也無所謂。
畢竟,科舉是選拔性考試。不需要考中的有多少分,只需要按分選人。甚至而今八股文的弊端之一,就是考試上限太低,以至於不得不在文章形制上動手腳。
當然了,而今所以答題的思想體系,還是以程朱理學為準。雖然如此,難度也提升了。八股文是代聖人立言,而四書五經,朱子是有註釋,不難揣摩朱子的本意來回到問題。但是考試題材一擴充。即便是朱熹也沒有做過這麼多的註釋。只能讓考生憑藉自己對程朱理學的理解來解答問題了。
這對考生對程朱理學的掌握要求更深。畢竟前者是有標準答案,後者是沒有的。
嘉靖看完之後,也忍不住感嘆道:“周卿,這是進士科,而不是博學鴻儒科嗎?”
沒錯,周夢臣擴充考試內容之後。考進士更類似於宋代的博學鴻儒科。
周夢臣說道:“陛下,臣以為科舉一事,不畏其難,但畏其易。難則高下立辨。易則百弊叢生。難一點自然有真才實學之人脫穎而出。反而是簡單了,卻難分高下。”
周夢臣從來不擔心中國人的考試天賦,科舉考試的隱形福利太大了,一旦中進士,就已經名垂青史了。名利雙收。這樣好的福利,即便再難,也不會少人死磕。
如果真有人能將史書,諸子百家融會貫通,這樣的人即便不是大學問家,最少不會是死讀書的。畢竟史書之中蠅營狗苟。真死讀書的人,估計讀不出來的。
徐階也忍不住了,說道:“話雖然如此,但是這也太難了吧?”
周夢臣說道:“徐大人所言極是,很多事情要這循序漸進,所以臣以為明年科舉,當簡單一些,比如增加的題目,僅僅從前四史之中選,而數學題目,不設天元術。只是形式上有所改變,其實與之前考試權重一樣。”
前四史,也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是正史之中水平最高的幾本。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精力讀完二十四史,想要多史學有所瞭解,就可讀前四史。算是二十四史的精華。在周夢臣看來,一個讀書人,一個古代讀書人,如果說不能對二十四瞭如指掌,也是罷了,要求有一點點高。而對前四史還不瞭解。這樣的人根本不配中進士。不客氣地說,在翰林院之中,人家隨口一個典故,你都接不住。
至於,天元術也就是方程。
數學考試沒有方程。即便多一些繁雜的計算,但也不過是加減乘除而已。可以說這些數學漢代就已經很完善了。周夢臣覺得簡單得不能簡單了。
幾乎是送分。
如果送給你分 你都接不住。那就抱歉得很了。
徐階聽了也覺得不錯。而且也找不到反駁周夢臣的點。畢竟周夢臣僅僅是在科舉的框架之內做了一些小手術,雖然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本質上,並沒有對科舉進行大改革,甚至連程朱理學的關學地位也沒有變。雖然徐階也看出來了,程朱理學的地位依然不保了。
畢竟加入這麼多的考試範圍。即便程朱理學已經作為主導思想,但是權重之上,必然有一些稀釋。而且加入這麼多書目,將來再加上一點,也無所謂了。
徐階想了半日還是說道:“周大人,這數學有些不大好吧,誰不知道,你的數學天下第一,天下學數學的人都拜入你的門牆之下,你如此作為,難道不知道避嫌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