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明上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正如唐順之臨終的時候,讓兒子遷居呂州。就是覺得大明統治之中,士大夫在核心地位。呂州如果有士大夫這個階層,就很難背叛大明瞭。
周夢臣心中設縣,是加強管理。更是加大開墾力度。這裡有大片的荒地,新設一個縣,人口不足人丁不足,那麼縣令最重要的任務是開荒。這個縣令定然努力做事。
而是給海陵知縣,一個開荒的任務。而且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任務。周夢臣在南京,他們自然做的很好,但是周夢臣不在南京了,這些知縣,還有那麼賣力嗎?
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下場是什麼?當官府退出之後,這裡的一切都由百姓自己處理。就會出現,無組織的抵不過有組織的。
也就是散戶抵不過家族。
沒有背景的抵不過有背景的,也就是百姓抵不過士大夫。
於是,很快這些已經開墾的土地成為當地有權勢的人的土地,如此一來,誰還會去開墾啊?周夢臣的努力,不過是給當地士紳多增添一些土地而已。
周夢臣一心想要設縣,就是想要透過加強管理的手段,來制衡士大夫。保護普通百姓,自耕農。
但大明朝廷幾乎不到萬不得已的不會設縣的,鄖陽一帶,乃是引成化年間,聚集百萬流民,打了幾年仗,最後平定了,依然有流民不出,這才將這裡設了新的行政機構。而湖廣有一個例子,那就是黃安縣,也就是後世有名的將軍縣紅安縣,在山中。乃是土匪聚集之處,土匪在這裡出發,騷擾周圍好幾個縣。屢次剿滅之後,不出數年,這裡就重新有了土匪。
所以周圍的地方官士大夫上書請求在黃安設縣,但是這要**了幾十年才最後實現。
周夢臣而今想因為區區開荒,就要設好幾個縣,朝廷之上是很難透過的。
因循守舊的風格,在大明官場上無處不在。大部分官員都想維護大明這一臺機器,讓他能繼續運作下去,至於其他的東西,他們不敢興趣,也不會主動去做額外的事情。
脫離的具體事務,來看大明朝廷,周夢臣頓時皺眉。
周夢臣所到之地,可以用強力手段,推行一些政策。周夢臣也可以用種種利益捆綁的手段,讓自己推行的政策成為當地不能被推翻的政策。讓自己不至於人走茶涼,人亡政息。
但是問題是,周夢臣並不覺得他定下的很多東西,都是永遠不會錯的。周夢臣很多政策,都是為當地的情況,進行了折中適應。
而今看來,很有可能成為大明不可被動搖的規矩。
難不成周夢臣想要的,就是將太祖制度推翻,將孔聖人推翻,豎起一尊周聖人的雕像嗎?
周夢臣嘆息一聲,說道:“治國在於治吏啊?”
此刻的周夢臣時刻準備的進入中樞,調整自己的思路。之前作為地方官,身為方面之任,關注具體事務。而今進入中樞之後,自然也要關注具體的事件。但是同時,周夢臣也要做一些務虛的事情。
但是怎麼務虛。說白了就是改變人的思想。
具體該怎麼做?周夢臣內心之中在緩緩的醞釀。
林潤聽周夢臣這一句話,不知道該怎麼接茬,也好接茬。因為這一個話題太大了。林潤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周夢臣之後,也沒有跟林潤說設縣的事情了。
北京決定一切,而解決一切的藥方,也都在北京。
周夢臣參觀了屯耕點,隨即又到了各鹽場。各鹽場也冷清了很多,大部分灶戶也都在開墾土堆的行列之中,在周夢臣的努力之下,灶戶這個戶口被取消了。這些灶戶都變成了良民。他們原本開墾的土地都算他們自己的。各地鹽場要用人,也必須僱傭。
當然了,這年頭的僱傭關係與後世的僱傭關係是不同的,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係在其中。不過,比起之前在官府直接管理下,形如奴隸一般的生活,已經夠好了。
周夢臣並沒有看所有鹽場,大部分鹽場歸誰所屬,周夢臣也是心中有數的。雖然都帶了馬甲。但是周夢臣是參與者,其中不知道馬甲背後是誰?
只是來到一個鹽場,周夢臣看著管理鹽場的官員,有些疑惑的說道:“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