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文鶯湖工程
一場講學弄得周夢臣心潮澎湃。恨不得現在就開始,將氣學的各項理論,一條一條的列出來,然後周夢臣以科學的眼光,看看能不能證實或者證偽?但是身在其位,就要謀其職。
周夢臣很清楚,氣學在大同這麼發展狀態,是建立在大同百姓信服周夢臣,而不是信服氣學之上。
所以,周夢臣也不能將心思全部放在氣學之上。必須兼顧本職。
而且周夢臣也必須考慮大同學子的就業問題。
總不能管殺不管埋嗎?
大同書院出身的學生。與現代大學士相差太大,未必能比得上現代中學生的知識面。但問題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在周夢臣有意調整之下,與後世學生已經很像了。
今日有三百人,周夢臣可以安排在清丈上。但是每年大概有這麼多人。甚至將來只會多,不會少?周夢臣如果不預先準備的話,這些人將來恐怕都要畢業即失業。
因為傳統大明社會,沒有他們的位置,除非他們願意回家當私塾先生。
周夢臣不反對這樣的人,但是他知道,大部分學生都不想。畢竟雖然大同城在大明之中,排不上號,但是比起大同本地鄉村來說,已經是非常繁華的地方了。見識過這裡繁華的人,恐怕都不願意回鄉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
或許將來這些大同書院學子,是周夢臣很多政策的堅定的擁護者,但是現在,他們需要周夢臣為他們保駕護航。
周夢臣很快與楊繼盛攤牌了。
攤牌的內容,就是文鶯湖工程。
整個工程需要加固數十里河堤,挖掘一條近十里的新河,並且規劃有數條百里長的乾渠。一下子將周圍萬頃土地從旱田變成了水澆田,但是預算也不低,楊繼盛一看,吃驚道:“四十萬兩?這不可能,我算過的。”
周夢臣說道:“你算的多少?”
楊繼盛說道:“徵召徭役,只需供給口糧,大概需要糧食三十萬石。雜七雜八的大概有十萬兩銀子就夠了。”
周夢臣微微一笑,說道:“我知道了,你大概想修渠,沒有想過用水泥。”
楊繼盛說道:“那是自然,否則多貴啊。能省則省了。而且我設計的乾渠也沒有這麼多。”
周夢臣說道:“你細細看。”
楊繼盛一看,就傻眼了。說道:“水泥用量這麼多?你不是因為水泥作坊,是你家的,才這麼做嗎?”
周夢臣聽了苦笑說道:“我至於如此嗎?我需要的是水泥產量,與鋼鐵產量。這一次工程多出的十幾萬,全部是用來採購鋼鐵與水泥的,全部是最低價格。而且我可以保證。我將水泥做法折價賣朔州監,讓朔州監在大同以北重新修建一個水泥作坊便是了。”
周夢臣與楊繼盛是完全不同的做法。
楊繼盛在錢少的時候,想得是儘量壓縮成本,所以他遇見的文鶯湖工程,僅僅是少部分用鋼鐵與水泥。而今周夢臣卻不一樣。他知道,工業產品產量越高,單價越低。他本來就想過擴建軍器監與水泥作坊。而今加大訂單量,也未必不是一個辦法。
特別是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