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臣說道:“其中武科有多少?”
吳國賞說道:“沒有武科,武科的學子都已經被提前徵召入軍了,嘉靖三十年一屆的武科學子,有一百八十多人,據說所知,已經有二十多人戰死沙場了。”
周夢臣微微一愣,說道:“這麼多?”
他知道,從嘉靖三十年開始,就在擴軍。軍官奇缺。武科學子,有多好未必。但是能進入武科最少是識文斷字,弓馬什麼的。不敢說多好。但是過得去,這對當時正處於大擴軍之時的大同軍,足夠拉過來當下層軍官了。
周夢臣與韃子連續數次大戰,韃子固然傷亡慘重。大同軍何嘗沒有損失。
一百多人戰死二十餘人,僅僅是一個縮影。
吳國賞說道:“也可惜了,第一屆而今官最大的已經是一個千戶了。隨著曹將軍在玉林任職。其餘百戶,鎮撫都不少。只是這二十多人,未必沒有才華。只是戰場上,有些時候說不清楚。哎”
吳國賞不是一個官僚,作為一個老師。他還是稱職的。對自己的學生,他總是有特別的感情的。
周夢臣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周夢臣知道,雖然說大同書院出身的學子一出來就能擔任低階軍官。但是千戶已經不能算低階軍官了。很多人一輩子也就一個千戶而已。如果不說周夢臣從嘉靖三十年開始大擴軍,從軍才二三年的小輩,怎麼可能就到了千戶位置上。
最少等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的學子畢業,決計沒有這麼快的升遷速度。
周夢臣說道:“三百人之中,有多少文?多少數?多少醫?”
文武數醫,這是周夢臣當初定下來的分科。
吳國賞說道:“其實留下來大多文數,而且兩科學子往往兼修。倒是醫學生本來就不多,而今也沒有留下來多少,很多人已經被預定了。”
大同書院醫科不好嗎?未必,醫科直接通軍醫連線,可以說都是李時珍,薛九針的徒子徒孫。可以說,是大明最頂尖的醫學院,能學到最尖端的醫學知識,奈何,中醫博大精深的同時,很多東西都根深蒂固了。那就是學醫要從小學起,要跟著師傅學,這種教學式學醫方式,本身就不被人認可。同樣,李時珍等人都覺得醫學生年限太短了。
恐怕學不到什麼東西。
甚至醫學生三年,不過是學一個基礎,然後被教授他們的老師看中的話,就會推薦,拜入某位郎中門下學習。
這些醫學生好歹系統打了基礎,在去學習,也容易學習。所以也很受老師歡迎。當然了,並不是每一個郎中都歡迎這樣的方式的。
因為打了基礎的緣故,只需幾年功夫,就能出師。但是很多郎中固守原來的師徒關係,將弟子當成自己的斂財的工具。非奴役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讓出師。自然對這種醫學學徒不感冒。
不過李時珍倒是沒有這樣的想法,於是醫學生多半到大同軍中作為軍醫的學徒,要麼去北京,到惠民醫院打下手。
還有一些本身就是有家傳的醫術,學習之後,就回到了自己家中。
總之,醫學生本來就算,也不用安排。
需要安排的就是文數兩課。這兩科也是兼修最多的。無他,科舉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每一個讀書人誰沒有想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所以即便是數科的學子未嘗沒有在學業之餘偷偷地參加科舉考試。
奈何大同實在不是文化興盛的地區。在大同考秀才容易,但是考舉人就難了,考進士,幾乎不可能了。
這些文科學子,也就讀聖賢書的學子,也不能不為留一條後路。為了避免將來科舉落榜之後,學一些實用之學,也好養家餬口。